甲、乙、丙、丁分别是由H+、Na+、Al3+、Ba2+、OH—、Cl—、HCO3—离子中的两种组成,可以发生如图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中滴加丁可能发生反应:HCO3—+ Ba2++OH—= BaCO3↓+ H2O B.溶液丙中还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有:I—、NO3—、SO42— C.白色沉淀A可能溶解在溶液D中 D.甲为NaHCO3,乙为 AlCl3
|
|
将足量的CO2不断通入KOH、B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 )
|
|
对于实验Ⅰ~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开始没有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②实验Ⅱ: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 ③实验Ⅲ: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晶体 ④实验Ⅳ: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乃至褪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实验室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标签破损,如图。某同学根据中学化学知识,对该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如下预测和验证,其中错误的是(包括预测物质的化学式、检验需要的试剂、操作、现象及结论)
|
|||||||||||||||||||||
依据反应原理:NH3+CO2+H2O+NaCl=NaHCO3↓+NH4Cl,并利用下列装置制取碳酸氢钠粗品,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用装置乙制取二氧化碳 C.用装置丙制取碳酸氢钠 D.用装置丁分离碳酸氢钠与母液
|
|
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 mol·L-1 C.当通入Cl2 2 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
|
|
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 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 题中操作可证明Na2SO3溶液是否被氧化 D. 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
|
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有关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途径①所用的混酸中H2SO4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最好为3∶2 B.相对于途径①、③,途径②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C.1 mol CuSO4在1100 ℃所得混合气体X中O2一定为0.75 mol D.Y可以是葡萄糖溶液
|
|
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Fe、FeO、CuO、MnO2、KCl和K2CO3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X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Y和溶液Z ②取少量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 ③向Z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④用玻璃棒蘸取溶液Z于广泛pH试纸上,试纸呈蓝色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X中一定不存在FeO B.不溶物Y中一定含有Fe和CuO C.Z溶液中一定含有KCl、K2CO3 D.Y中不一定存在MnO2
|
|
为了验证Fe3+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设计错误的是( ) A.只有④ B.只有③ C.③和④均错 D.全部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