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题

(1)利用N2和H2可以实现NH3的工业和成,而氨又可以进一步制备硝酸。已知:

N2(g)+O2(g)=2NO(g)   H=+180.5kJ/mol

N2(g)+3H2(g)2NH3(g)   H=-92.4kJ/mol

2H2(g)+O2(g)=2H2O(g)   H=-483.6kJ/mol

氨催化氧化完全生成一氧化氮气体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质的量对N2(g)+3H2(g)2NH3(g)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图像中T2和T1的关系是:T2          T1(填“高于”“低于”“等于”“无法确定”)

a、b、c三点中,N2转化率最高的是        (填字母)

若容器容积为1L,T2在起始体系中加入1molN2,n(H2)=3mol,经过5min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60%,则v(NH3)=         

 

高炉炼铁是冶炼铁的主要方法,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Fe2O3(s)+3CO(g)2Fe(s)+3CO2(g) H=aKJ ·mol-1

(1)已知:

Fe2O3(s)+3C(石墨)=2Fe(s)+3CO(g)   H1=+489.0kJ·mol-1

C(石墨)+CO2(g)=2CO(g)   H2=+172.5kJ·mol-1

则a=         kJ·mol-1

(2)冶炼铁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温度升高后,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在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64,在2L恒容密闭容器甲和乙中,分别按下表所示加入物质,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Fe2O3

CO

Fe

CO2

甲/mol

1.0

1.0

1.0

1.0

乙/mol

1.0

2.0

1.0

1.0

甲容器中CO的平衡转化率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若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时,标志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甲、乙容器中,CO的平衡浓度之比为2:3

c.增加Fe2O3可以提高CO2的转化率

 

I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2CH3OH(l)+3O2(g)=2CO2(g)+4H2O(g) H=-1275.6kJ·mol-1

H2O(l)=H2O(g)   H=+44.0kJ·mol-1

写出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II甲醇可以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OH(g)+H2O(g)CO2(g)+3H2(g)  H>0

(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H3OH(g)和3molH2O(g),20s后,测得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映前的1.2倍,则用甲醇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2)判断(1)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填序号)                 

  v(CH3OH)=3v(H2)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H3OH、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3)右图中P是可自由平行滑动的活塞,关闭K,在相同温度时,向A容器中充入1molCH3OH(g)和2molH2O(g),向B容器中充入1.2molCH3OH(g)和2.4molH2O(g),两容器分别发生上述反应。已知起始时容器A和B的体积均为aL,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B的体积为1.5aL,容器B中CH3OH转化率为             ;维持其他条件不变,若打开K一段时间后重新达到平衡,容器B的体积为             L(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用量筒量取50ml0.25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溶液温度

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并测出其温度

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溶液

试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5

2

25.9

25.9

25.9

29.2

3

26.4

26.2

26.3

29.8

近似认为0.55mol/LNaOH溶液和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利用上表数据计算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H=              (保留一位小数);写出上述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利用上表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d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10-5mol·L-1·s-1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  H=-92.4kJ·mol-1,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升高了温度                             Bt2时使用了催化剂

Ct3时增大了压强                             Dt4时降低了温度

 

为研究硫酸铜的量对锌与稀硫酸反应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  混合溶液

A

B

C

D

E

F

4mol/LH2SO4溶液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A. V1=30,V6=10

B.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E中的金属呈暗红色

C.加入MgSO4与Ag2SO4可以起与硫酸铜相同的加速作用

D.硫酸铜的量越多,产生氢气的速率肯定越快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反应:aX(g)+bY(g)nW(g) H,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曲线图:

其中,ω(W)表示W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表示反应时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I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a+b>n

B图II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n<a+b

C图II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1使用的催化剂效果好

D图III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H<0

 

可以证明可逆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N—H键断裂;

N2、H2、NH3浓度比为1:3:2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时,体系压强不再改变;

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

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v(H2)=0.6mol/(L·min),逆反应速率v(NH3)=0.4mol/(L·min)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④⑤⑦      D③⑥⑦

 

把3molP和2.5molQ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P(g)+Q(g)xM(g)+2N(g),5min后达到平衡生成1molN,经测定M的平均速率是0.1mol/(L·min),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P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

BQ的平衡浓度为1mol/L

CQ的转化率为25%

Dx等于2

 

共621088条记录 当前(30757/62109) 首页 上一页 30752 30753 30754 30755 30756 30757 30758 30759 30760 30761 3076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