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1.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 B.人口数量 C.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 |
| 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是( ) A.工业革命以前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20世纪70年代 D.工业革命以后 
 | |
| 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9分) 
 ⑴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 ⑵ 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 ①渭河谷地 ②长江三峡 ③汾河谷地 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⑶ 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 
 | |
|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8分) 
 ⑴ 在图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 百帕,①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4分) ⑵ 图中A-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呈现出“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4分) 
 | |
| 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分) 
 ⑴ 图示区域西部7月份等温线大致呈 走向,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2分)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洋流 ⑵ 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凸向、走向和疏密程度等方面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⑶ 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3分) ⑷ 描述乙地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 |
| 读我国东南地区某月等温线图(图1)和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8分) 
 
 ⑴ 图1所示为 (1、7)月等温线,该月我国气温分布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5分) ⑵ 比较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并分析原因。(3分) ⑶ 比较图中①③两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3分) ⑷图2中④⑤两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较丰富的是 地,原因是 。(2分) ⑸图1中阴影区域农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源约占80%。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其成因。(5分) 
 | |
| 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 |
|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所示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 A. 62°N~68°N B. 52°N~58°N C. 50°N~54°N D. 52°N~62°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 |
| 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 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