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丙、丁四国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相关示意”图,回答 1.下列四国中,与图中乙国相符的是 A.中国 B.印度 C.美国 D.日本 2.乙国最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明显 C.青少年比例过大 D.出生率过高 3.图中箭头最有可能表示 A.人口迁移方向 B.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 C.农产品输出方向 D.能源输出方向
|
|
读“兰州市略图”,分析回答问题。(每空1分选择每个2分共9分) (1)从地形上说,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上;从方位上说,兰州位于我国________地区,位于我国________省。 (2)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3)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 ) A.两条大河的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枢纽C.河流水运的起点 D.内河航线的终点 (4)在兰州市联系外部的交通线路中,东西向与南北向线路相比( ) A.南北向造价高,是由于矿产分布的影响 B.东西向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南北向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东西向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1 608万,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 材料二 我国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问题是 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 , 。 (3)下面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每空1分)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 ______ 城市和 _____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 _____ 。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__________ 。 (3)促进A城市发展区位因素主要是 _______ 抑制A城市发展区位因素_________。C城市位于 _________ (地貌)上。 (4)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________
|
|
读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左图 右图 (2)左图中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发达国家。该国家城市化水平 。 而右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曲线是 。该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___。 (3)上图中E——F反映了_______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_______ 。
|
|
石家庄市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又有两条铁路在此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据此回答: 石家庄市发展成为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B.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发达 C.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D.原有的工农业基础好
|
|
读图完成题 1.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宜选择在 A.城市中心商务区 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 C.市区商业街 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 2.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
|
下图中从自然条件考虑,最可能发展为港口城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
下图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可能发育为城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
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回答题 1.导致清朝辽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 ) A.政治 B.宗教 C.交通 D.军事 2.使辽宁成为我国现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交通 C.自然要素 D.宗教 3.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城市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D.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