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左图是某流域局部地形图,中间图是当前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右图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材料说明A支流当前的主要水文特征。 (3分) (2)说出B、C两支流在土地开发利用侧重方向的不同。 (2分) (3)指出支流A流域的土地利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是 ,及其对下游和湖泊造成的影响。 (4分)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自然地理资料? (3分)
|
|
下图中左图为我国东海底地形剖面图,右图为我国钓鱼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下列关于钓鱼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2分) A.岛屿上地势平坦 B.该岛位于南海海域 C.甲处位于大陆坡 D.乙处位于大洋洋盆 (2)东海海底大陆架除了滨海砂矿外,主要还有 、 等矿产资源。(2分) (3)江苏、上海沿海主要的海岸类型是 ,钓鱼岛主要为 海岸。(2分) (4)上海附近海域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近年来面临无鱼可捕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有 (4分)
|
|
下图为我国各类产品出口额相差数据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 ) A.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B.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贡献率最大 C.技术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 D.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 2.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B.农矿产品产量下降 C.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D.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
|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题。
1.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B.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过度放牧,草场破坏 D.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 B.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C.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 D.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
|||||||||||||||||
下图为“安徽省四个不同年份GDP总值及三大产业构成图。读图完成题。 1.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 ) A.第一产业产值持续上升 B.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C.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D.进入区域发展高级阶段 2.与1978年相比,目前安徽省( ) A.开放程度更高 B.资源输入量更少 C.区域竞争力更强 D.交通更为便利
|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题。 1.影响图中20℃等温线西段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河流 2.此季节( ) A.P地较Q地降水多 B.Q地较P地气温高 C.Q地高温少雨 D.P地炎热干燥
|
|
下图中M为纬线,且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序号表示洋流。读图回答题。 1.图中所示可能是( ) A.北大西洋中高纬大洋环流 B.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 C.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 D.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 2.该海域( ) A.①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B.②洋流海区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C.③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 D.④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
|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题。 1.这种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被称为农业生产的( ) A.周期化 B.集约化 C.机械化 D.商业化 2.导致图示土地利用方式变迁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 ) A.新农药的发明 B.新作物的引进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灌溉技术的提高
|
|
下图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产业转移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对我国产业转移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转移,最初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 B.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相互之间也有产业转移 C.20世纪90年代海外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D.20世纪90年代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 2.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 ②中西部主要具有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③会加快迁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④导致迁出区经济衰退 ⑤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
|
下图为“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的是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的是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的是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的是能源和资金 2.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大部分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