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图所示区域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总体西高东低 B.阴影区为以养羊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 C.乙地受西风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D.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丙地
|
|
读下列太阳高度随经度和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北京旭日东升 B.多伦多(45°N,74°W)夕阳西下 C.布宜诺斯艾利斯(33°S,60°W)艳阳高照 D.南极长城站(60°S、59°W)夜幕深沉 2.a、b、c、d四点比较 A.a点自转线速度比c点小 B.这一天b点比a点晚见日出 C.四点白昼最长的是b D.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b点
|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东面海洋上的天气系统向正西过境甲城,则过境时该城的天气状况不可能是 A.气压降低 B.云量增多 C.可能有降水过程 D.天气晴朗 2.图中乙处的温度值应为 A.小于(x-2)℃ B.介于(x-2)℃与x℃之间 C.介于x℃与(x+2)℃之间 D.大于(x+2)℃
|
|
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在这个年龄数值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面表格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 B.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 C.表中各国,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D.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 2.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是因为 A.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 B.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C.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 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
|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2.图中五个地点中纬度最低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
|
|
下图为我国某科考基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拒马河2月份流量最大。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湖泊是指 A.燕鸥湖 B.高山湖 C.西湖 D.拒马河沿线冰沼 2.该科考基地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南极长城站 C.格陵兰岛 D.北极黄河站
|
|
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2013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丰台永定河畔举办。园博会对于推动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国家级的园林博物馆落座北京园博园的核心。中国园林历史文化号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理应建设一处博物馆全面进行展示,使之永久性地成为行业展示、业务交流、教学研究、科普宣传的一处重要场所。 简要分析图中河西生态旅游休闲区和永定河水岸经济带城市功能分区发展的意义。(10分)
|
|
人口增长异常变化,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后,图中的两个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两个国家应如何解决所面临的人口问题。(10分)
|
|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甲、乙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_______ 、_________ 。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8分) (2)江苏省的工业发达,轻、重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工业有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和丝绸工业居全国首位。读图分析江苏发展纺织和化学工业的有利条件。(12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下图中西部湖泊多的原因。(8分) (4)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西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园林与北方园林比较具有的特点是。(8分)
|
|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道路纹路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道路纹路分析,该城市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A.平原 B.山区 C.高原 D.丘陵 2.该城市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 B.控制出租车的发展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提高公交公司的效益 3.该城市在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商业用水实行阶梯水价说明该城市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无大河流流经 B.生产用水被严重污染 C.人均水资源少 D.居民饮用水供应困难 4.该城市推行居民用水水价调节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B.保证生活供水质量 C.促使家庭节约用水 D.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5.该城市公路环线周边住宅区、大型商场、文化场所不断涌现,体现出 A.能否成为特大城市,关键是交通的发展 B.交通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C.商业中心的兴衰只与交通的布局关系密切 D.交通通达性的变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