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1955~1960年)。”影响图中国家人口迁移的自然原因是 A.西部土地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 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清洁,环境优美
|
|
每年有近千万游客来到桂林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
|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期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大小。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据此完成小题。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 D.地区越开放,出口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2.不属于人口容量特点的是 A.1临界性 B.警戒线 C.季节性 D.相对性
|
|
读图,回答小题。
1.依据图2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A.20世纪初期 B.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目前发达国家属于 A.“高一高一极低”模式 B.“低一低一低”模式 C.“高一低一高”模式 D.“高一高一较低”模式
|
|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小题。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2.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我国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图
材料二 洛阳某工业部门Ⅰ至Ⅱ时期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⑴材料二反映了_________对工业的影响减弱,而___________对工业的影响在增强。(4分) ⑵焦作市原是我国重要煤矿,后来随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依图中信息焦作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中的____________业。(2分) ⑶洛阳计划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该工业属于________指向型工业。并指出其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
|
阅读下表甲、乙两区域农业差异对比资料,甲、乙两区域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回答问题。(10分)
⑴从自然角度考虑,乙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有利条件是 、 。(6分) ⑵甲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 ,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中 高。(4分)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城市土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密度相背离。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⑴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2分) ⑵三亚流动人口 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 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2分) ⑶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 为主到 为主的变化。(4分) 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6分)
|
|
目前深圳市正在大力推进地铁轨道交通建设。我们从地铁站出来后可以直接转乘公交车快捷地到市内各个角落,这体现了交通运输发展的( )趋势: A.高速化 B.网络化 C.大型化 D.专业化
|
|
交通线会阻隔沿线两侧的联系,对沿线两侧联系阻隔最小的交通线是 A.高速公路 B.铁路 C.河流 D.一般公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