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该山地 A.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 B.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C.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山麓1月份气温约为0℃ 2.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分异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C.垂直地带性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3.该山地以北的地区 A.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适宜水稻生长 D.地势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
|
某日北京时间18:30时,甲地(90°W,40°S)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据此完成下题。 1.此日,北京的夜长大约为 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5小时 2.此日,甲地 A.正午物体日影长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物体日影的长短变化幅度在一年中最小 D.昼长与夜长的差值最小 3.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影响 B.赞比西河进入枯水期 C.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D.拉萨气温低于漠河
|
|
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及地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A.背斜一山岭 B.背斜一谷地 C.向斜一山岭 D.向斜一谷地 2.图示区域各地层的岩石 A.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B.坚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C.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D.质地疏松多孔,属于岩浆岩 3.形成该区域地形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侵蚀作用一地壳水平运动一沉积作用一地壳上升 B.地壳水平运动一地壳上升一沉积作用一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一地壳上升一侵蚀作用一地壳水平运动 D.沉积作用一地壳水平运动一地壳上升一侵蚀作用
|
|
如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下题。 1.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北极地区 C.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3.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
|
(10分)【地理一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材料二:2013年1月7日至13日全国雾霾日数实况图。 (1)指出雾霾持续日数最多的主要地区。 (6分) (2)面对雾霾天气,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4分)
|
|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8月初,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形成了罕见的“南北夹击”之势。 材料二:2012年台风“苏拉”和“达维”24小时降水预报图(见下图)。 (1)描述台风“苏拉”影响下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4分) (2)指出台风“达维”对山东沿海渔业生产的主要影响。(6分)
|
|
(10分)【地理一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昆明旅游人均消费和旅游业总收入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时间段昆明旅游业总收入的变化特点。(6分) (2)简述昆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4分)
|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我国农产品还存在结构性短缺,大豆和油料作物成为农产品供给的软肋,目前我因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 材料二:我国大豆种植成本柱状图和自给率变化折线图。 (1)描述2001-2007年,我国大豆自给率的变化特点。(6分) (2)分析影响自给率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
|
(24分)读某河口三角洲海岸线变迁图(图甲)和该河口东南某群岛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 (1)比较河口两侧海岸变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2)推断沙坝推移速度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3)分别说出A、B两岛形成的地质作用和地势特征,并绘制A岛的0米等高线。(6分) (4)针对图乙群岛的发展规划,有人建议发展以大宗物资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业,还有人建议发展以高科技产品为主的现代航空物流业,你认为哪一种建议更为合理,试阐述理由。(8分)
|
|
读我国10-14岁和55-59岁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15-60岁为劳动力人口,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段为 A.1994-1999年 B.1999-2004年 C.2004-2009年 D.2009-2014年 2.2014年前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我国人口总数减少 B.人口结构年轻化 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D.进入人口出生低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