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亚洲东部地区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此时北半球为 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 风,其主要成因是 。 (2)此时太原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 (3)此时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可能为阴雨天气是 ,原因是 。 (4)此季节乌鲁木齐易发生 灾害,判断理由是 。
|
|
下图为“世界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若某日A点和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则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4分) (2)图中ABCDE各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1分) (3)从“五一劳动节”到我国的“教师节”,A点的昼夜状况及变化是 。(2分) (4)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在A、B之间,则全球的热带范围将 (扩大或缩小),扬州(32°N)夏至日夜长时间将 (增大或减小),扬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将 (增大或减小)。(3分) (5)若A点某日昼夜平分,且时刻为14:00,在图中用阴影画出这一时刻夜半球的范围。(2分)
|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无极昼现象 C.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D.东北平原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2.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B.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C.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D.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
|
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东西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挤压,在第四纪青藏高原隆起,从而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范围分别是 A.亚热带 B.温带 C.25°N—35°N D.35°N—45°N 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D.北京夏季降水量增多
|
|
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 A.大气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加
2.能增加该流域年降水量的人类活动主要有 A.封山育林 B.平整土地 C.修建梯田 D.修建水库
|
|||
2013暑假我们经历了罕见的酷暑天气。图甲为“上海8月高温日历”,图乙为“常见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高温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6—7月份,①影响下形成梅雨季节,今年较往年长 B.夏秋季节,热带、亚热带洋面上②强烈发展即为台风,今年登陆的较往年少 C.7—8月份,③影响下形成伏旱天气,今年较往年强 D.7—8月份,②影响下形成伏旱天气,今年较往年长
|
|
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向南海轮航速加快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
|
图甲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乙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中甲处的洋流与图乙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
|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为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