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聚焦中国水流困局》,集中报道了目前中国水电的发展现象。结合某年我国可开发水能地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符合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的是 A.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电需求量大 B.该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C.该地区科教发达,水电开发技术好 D.该地区地质条件优越,水电建设条件好 2.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水电开发无序,引发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越来越注重的是 A.水电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B.水电开发的技术 C.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 D.水电开发的规模.
|
|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 A.气温的日较差小 B.无污染、农作物生长时间长 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水蚀作用 B.风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过度放牧 C.滥伐森林 D.环境污染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禁止乱砍滥发 B.大力开发梯田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
某生态调查小组对某区域进行了生态调查,其地表植被状况如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最可能形成该地这种生态特征的人类活动是 A.滥采矿产 B.滥伐森林 C.过度放牧 D.滥垦耕地 2.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云贵高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A、B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①、②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 A.①为能源,②为技术 B.①为资金,②为劳动力 C.①为技术,②为资金 D.①为信息,②为零部件 2.若①为钢铁厂,其转移对A、B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 A.A地就业机会增多 B.加快B地工业化进程 C.促进A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D.带动B地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迅速发展
|
|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8~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该市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B.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少 C.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缩小 2.这一时期该市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A.低水平协调 B.初显不协调 C.高水平协调 D.严重不协调
|
|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突破10亿的时段是 A.1990-2000年 B.1982-1990年 C.1964-1982年 D.1953-1964年 2.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A.2000-2010年 B.1990-2000年 C.1982-1990年 D.1964-1982年 3.图中反映出,目前我国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老年人口偏多 B.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总量大 D.劳动力缺乏
|
|
下图为“某区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序号表示地下径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A. 使海平面上升 B.加速冰川融化 C. 使水呈三态变化 D.不断更新陆地水 3.乙地和丙地植被类型不同主要体现了 A.干湿度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 4.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最有利于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
“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读雅丹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构成图中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 A.变质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2.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 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
|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 ,44°50′N )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该地景观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