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题

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 大风雨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 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 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 a减弱    B. b增强    C. c增强    D. d减弱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 增加绿地面积,吸烟滞尘    B. 补充城市地下水

C. 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 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 流量上升    B. 丰水期水位上升    C. 枯水期水位上升    D. 流速加大

 

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图中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其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城市通风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 补偿空间气温较高    B. 补偿空间高空气压高

C. 作用空间降水概率大    D. 作用空间气压较高

2.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B.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C. 加快城郊热力环流    D.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3℃。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C. 大气的热力运动    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显示值比乙箱高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 三角洲地貌    B. 长江大峡谷地貌    C. 雅丹地貌    D. 冲积扇地貌

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 内陆河流出山口    B. 三角洲平原边缘    C. 狭长山谷底    D. 大江大河入海口

 

我国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句中导致“霜飞晚”的主要原因是:(  )

A. ②增强    B. ③减弱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批示,逐步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部署。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结合“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气温高,是因为晴天时④较多

B. 天空呈现出蔚蓝色是因为②的缘故

C.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②比较强

D. ①为短波辐射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B. 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红外辐射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 大气通过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而明显增温

 

某城市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大气污染源较多,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谷地中(如下图)。从地形的角度,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夜间比白天严重

B. 一年中该城市晴天的日子很多

C. 商业区大气污染程度白天较夜间严重

D. 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全天相同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 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 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A.     B.

C.     D.

 

共419098条记录 当前(10607/41910) 首页 上一页 10602 10603 10604 10605 10606 10607 10608 10609 10610 10611 1061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