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风抚摸着我,好似在我耳畔絮絮叨叨地说着话。

B. 就在将它淡忘的时候,它却突然到来了,真是令人喜出望外,一场吉祥的大雪。

C. 李白泼泼洒洒三百句,写尽了汉唐盛世的风流。

D. 李明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精神恍惚,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没有听进去。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有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B. 在元旦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C. 通过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 放学了,大家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不发生事故。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宛转      嘹亮      憔悴      决然不同

B. 睫毛      倜傥      淅沥      不求胜解

C. 草垛      云霄      侍弄      咄咄逼人

D. 确凿      寻觅      逃窜      翻来复去

 

下列词语拼写有误的是哪一项(  

A. 烂漫(làn)  酝酿(niàng)应和(yìng hè) 混为一谈(hùn)

B. 烘托(hōng) 抖擞(sǒu)  创伤(chuāng)   花团锦簇(cù)

C. 澄清(chéng)拆散(chāi) 贮蓄(zhù)      煞有介事(shà)

D. 棱镜(líng) 娇媚(mèi)  憎恨(zèng)     众目睽睽(kuí)

 

(题文)题目:我多想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章叙事清楚,内容充实,立意新颖,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七年级(1)班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后,开展了“关爱弱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老王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弱者,你该如何帮助他渡过难关?

(2)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做好事反而遭诬陷的现象,比如救助被撞到的老人,却被其家人认为是撞人者。因此就出现了“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后答题。

(1)《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的外号在什么时候起的?______

A.祥子卖了骆驼之后          B.偷骆驼之前

C.进城拉洋车之后            D.买了第一辆车之后

(2)《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嫂是怎样死的?______

A.难产死的    B.气死的    C.饿死的    D.被强子踹死的

 

阅读下面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做适当阐述。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能值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 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 从第⑰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历“窑变”。

D. 第⑨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2.第⑫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标题“窑变”的理解。

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过程。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土情结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用文中语句作答。

3.“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

4.新闻曾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作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8115/24158) 首页 上一页 8110 8111 8112 8113 8114 8115 8116 8117 8118 8119 812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