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 (4)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
|
|
古诗文名句默写。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读一读晏殊的《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1)____,______”欣赏春天的勃勃生机;读一读苏轼的《浣溪沙》,“(2)_____,____。牛衣古柳卖黄瓜”感受初夏的农村风俗;读一读杨炯的《从军行》,“(3)_______,____”领略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读一读《蒹葭》,“(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体会朦朦胧胧缥缈深邃的意境;读一读王观的《卜算子》,“(5)_____,____ ” 聆听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叮嘱。
|
|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xūn _____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shē ____华可以变为淡bó___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jī____可以变为平和。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
|
按要求作文。 走怎样的路,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人们总是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道路,属于自己的风景。寻一条幽径捡拾恬淡的心情,寻一条险径终得绝境揽胜。寻一条竞争的路收获胜利的欢呼,寻一条退避的路赢得礼让美名。 面临中考的你,有过或正在经历怎样的寻路历程?请以“寻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④600字以上。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⑭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⑮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 1.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2)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3.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问的人”此刻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 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4.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5.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备注:湖北、宁夏、重庆、福建、河北、广东、浙江、天津和北京等省市的名录数量都为10项以下,其他省市都暂时没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对于这样活着的文化,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容,非遗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于世,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材料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线上推广、线下体验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商业思维。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关键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B. 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C. 非遗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新时代非遗也应有新的内容。 D. 在非遗保护中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积极地引导,并且尽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剪纸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传承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B. 材料二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类别、省份等层面的分布都不均衡。 C. 非遗虽然仍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但是缺乏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难免消亡。 D. 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是非遗保护传承中最重要的力量。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有些省市暂时没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而有些省市的名录数量则超过了10项,如云南、新疆、贵州、内蒙古、青海、广东、广西、四川和北京等省市。 C. 西方的圣诞节因为借助了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所以风行于世,几乎成了世界的节日。 D.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保护非遗,有可能面临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5.联系民间工艺与互联网结合的做法,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在互联网时代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做法。广州榄雕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请为其线上推广补全一幅宣传对联。 上联:传统镂刻流百世 下联:
|
|||||||||||||||||||||||||||||||||||||||||||||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 (1)诗中的“溯洄”“右”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隆中对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挟天子而令诸侯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 以咨诹善道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吾日三省吾身 D. 曹操比于袁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2.把“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选择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性。 B.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C. 本文详略分明,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诸葛亮论对策则详写,着力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谋略。 D. 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
|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
|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绝眦入归鸟。 E.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 F.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2)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题只选4题作答) ①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⑤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⑥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求索之路上,“路漫漫”,屈原向有①“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行路艰难中,“多歧路”,李白独有②“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贬谪黄州,“松间沙路”,苏轼自有③“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诀别故乡,“泉路近”,夏完淳却有④“________,________”的慷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