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我们从走进家乡开始吧!因此某校3班组织了一次走进家乡的“文学采风”活动。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2)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采风”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搜集到不少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学校文学社已把搜集到的资料编辑成集,并为这本取名为《_________》(拟一个10个字以内的书名)的集子举行“首发式”。 (3)假如你是这次“首发式”的主持人,请写一段简短精要的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名著阅读。 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选文出自______ (作者)的科幻作品《_______ 》,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文中“比鲸鱼大得多”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C.《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是“诺第留斯号”的灵魂。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就出自于它。
|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C.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D.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认识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B.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我内心的永恒。
|
|
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同学们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五一黄金周期间,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D.班会课上,他滔滔不绝,出众的口才令大家十分佩服。
|
|
下列各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萦(yíng)绕 燕(yàn)然勒功 挚(zhì)痛 亘(gèn)古 B.校( xiào)补 酐(hān)然入梦 污秽(huì) 可汗(kè hán) C.嗥(háo)鸣 气冲斗(dǒu)牛 谰(lán)语 震悚(sǒnɡ) D.辔(pèi)头 忍俊不禁(jìn) 愧怍(zuò) 修葺(qì)
|
|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读书人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上文语段出自《__________ 》。选文中的A是______。 2.结合整本书,选段中A的无耻行为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3.结合整本书的阅读,A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