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纂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温来 _________

(2)欲使温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3.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其编者是南朝的____________(人名)。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门外戏”一词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衬托出他虽年幼却聪慧识礼的形象。

B.“尊君在不?”语气直接,表现出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迟到失信的错误。

C.“下车引之”是友人惭愧的表现,他无言以对的狼狈衬托了元方的形象。

D.“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聪明智慧、善于言辞又知书识礼的人物形象。

 

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散文——史铁生——当代作家

B.《散步》——散文——莫怀戚——当代作家

C.《济南的冬天》——小说——老舍——文学家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鲁迅——文学家

 

下列选项中谦辞和敬辞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信附上我近日大作,请您雅正。

B.鄙人今天能来到您的寒舍,真是三生有幸。

C.贤弟啊,愚兄想听听你的高见。

D.感谢您把这本书借给我,现原书奉送给您。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B.“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C.(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D.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下列选项中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qiáo cuì)  决(júe)别

B.祁()祷       咄咄(duō duō)逼人

C.徘徊(pái huí)   菡萏(hàn dàn

D.匿()笑       攲()斜

 

古诗文默写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

 

作文。

人这一辈子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许多事情也跟着从脑子里淡化、消失,但总会有那么几件小事让你难以忘怀,可能是某个特定情境下的心弦触动,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丝明悟,也可能是百态生活赐于你的酸甜苦辣……

请以“一件小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愿你以灵敏之笔触,叙你之小小往事,明你之心,抒你之怀……

要求:①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1.本文通过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

2.结合语境,根据具体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修辞角度赏析)

(2)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从描写角度赏析)

3.第⑧段引用《诗经》《卫风·竹竿》中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内涵。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3225/24158) 首页 上一页 3220 3221 3222 3223 3224 3225 3226 3227 3228 3229 323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