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妈有一根教鞭,紫竹做的,拇指粗细,二尺来长,天长日久与手掌摩娑,竹身紫亮光滑。我妈是个慈祥的老师。在她的教书生涯中,这根紫竹鞭子从未一次真正落在一个学生的身上。但是,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根紫竹鞭子曾有三次结结实实地打在我的屁股上。

②第一次,是我七岁那年的冬天。那天,一大清早,邻居王二婶就来到我家,“李老师,真不好意思,孩子他爹昨儿老毛病又犯了,您能不能再借50块钱?”

③王二叔是个病秧子,常犯病,这之前王二婶向我妈借了好几次钱,至今尚未归还。刚才,王二婶一进我家,我就猜她准是来借钱的。果不其然。那时,我妈一个月的工资才16元,5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再说,把钱借给王二婶,不知她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归还。

④我人小鬼精,不等我妈答话,忙接过话茬:“二婶,你来得真不巧,要过年了,我家做新衣购年货,钱都用光了。”言毕,我得意洋洋地瞧着我妈,还向她眨巴了两下眼。

⑤没曾想,我妈却狠狠瞪了我一眼,道:“小孩子家知道个啥。妹子,你等着,我这就拿钱给你。人吃五谷杂粮,谁没个三灾两病啊。”我妈进了屋里,拿出一叠钞票,塞给王二婶。王二婶千恩万谢走了。回过头,我妈脸刷地拉下来,操起放在桌上的那根紫竹鞭子,厉声呵斥道:“扒下裤子!小孩子家不学好,倒学说谎,长大后还了得。”我从没见过我妈如此严厉,怕极了,连哭都忘了。

⑥这一次,我挨了我妈的一顿痛打,屁股疼了三天,蹲茅厕更是疼得龇牙咧嘴。从此,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我妈的教训,再没有说过谎。

⑦第二次,是我九岁那年。一个外乡人挑了一担盐来村里卖。我妈手头有事,就拿了一块钱,让我去打10斤盐。那个外乡人称好了10斤盐,我正要递钱给他,看到四周买盐的人很多,他无暇顾及我,便提了盐溜走了。那一块钱我也没交给我妈,而是去买了一包花生糖。我正躲在墙角津津有味吃着时,被我妈瞧见了,她拉住我,虎着脸问:“哪来的钱?”我急赤白脸说不出来。我妈见我这副模样,心里明白了七八分,拿起紫竹鞭子,我便竹简倒豆子全都说了出来。我妈听了,气得咬牙切齿:“贪图小利,难成大事。小小年纪竟有贪念,岂不毁了一生。”越说越来气,手起鞭落,在我屁股上印下了一条条清晰的鞭痕。打完后,我妈递给我一块钱,“去,把钱给人家送去!”我咧着嘴,乖乖地一瘸一拐地把钱送给那卖盐的外乡人。从此,在我头脑里再没出现过“贪”字。

⑧第三次,是在我读二年级时。我的同桌有一支崭渐的“英雄”牌钢笔,这在当时可是十分罕有。我见了,眼馋不已,瞅个不防,将这支钢笔偷走了。自然,这支钢笔不能在学校用,我便放在家里写作业。我妈见了,间我笔的来历。我涨红着脸,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妈看出破绽,脸上便笼上一层寒霜,要我如实招来。我知道一切都瞒不过她,只得如实说了。我妈听,气得脸都绿了,浑身发抖,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世人都落个小偷的坏名声,永远别想在人前抬头走路。”说着,操起紫竹鞭子,将我狠狠揍了一顿。这一次,她打得特下劲。我屁股皮开肉绽,半个月不敢沾笼子。

⑨第二天,我把钢笔还给了同桌。从此,面对再怎么诱人的东西,我都没动过心。

⑩长大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牢记我妈的教诲,为人诚实,不贪不占,活得堂堂正正。

现在,我妈已离开我多年了,我也成了一个握有实权的单位头儿,但我仍保存着我妈的那根紫竹鞭子。我将它悬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时时警醒着我。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儿时的三件往事。

B.妈妈的鞭子教育对我来说每次都非常见效。

C.学生犯错,妈妈同样会用紫竹鞭子来惩戒教育。

D.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妈妈”身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妈妈的身教言传会让我明白哪些道理?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事

孙光利

①进入冬天,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盼雪的心情就这样被吊了起来。

②印象中,城市里曾有几年是没有雪的,那种年份真让人扫兴。有的年份,雪下得也算挺有气势,但与记忆中老家的雪却仍是大相径庭。

③其实,我对雪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久远的乡下。那时,雪大得出奇,整整一个冬天,野外都是白茫茫一片。还没等上一场残雪消融殆尽,下一场又飘得漫天皆白了。

④清晨,屋里还黑着呢,我就得起来去上学。一推门,堆在木门上的雪就落在我的棉袄领子里,顿时,一种沁凉之感流进心底。嗬!下大雪了。

⑤院里已经是一片白了,只在各个屋门口或小小的窗户上才露出斑斑点点的黑。清晨,大地真安静,哪怕是最细微的声响,只要你仔细听,就能听到动静。比如雪,我就听到了它簌簌落着的声音。

⑥我踩着积雪小心地向前走着,每走一步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落脚,便陷进厚厚的雪里;一抬脚,一个深深的脚窝就拓印出来了。走不了多远,回头看看,那一个个脚窝已经被随后落下去的雪掩埋了。此时,我的棉衣上也是白白的了。落在脸上的雪即刻融化了,然后就顺着领子流进了棉袄里头。

⑦学校就在村中央,路并不长。出门不久,遇见了同去上学的小伙伴。他们也如我一般,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在雪上。走的人多了,就不是脚窝了,而是一条雪之路。现在想起来,雪就是上苍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⑧几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上呆过一段时光。那年,雪来得有些早。上午,正干着活,就有人说:“下雪了!”可不,雪花正随风在天空中飘着呢。慢慢地,越下越大。向外望去,就见那雪真如鹅毛般在风中翻卷着。惊喜慢慢淡了,寒冷多了。大伙终于撑不住了,几个人就把大门关上,还是冷,冷得直跺脚、打颤。那时的心境,哪还有什么诗意?只有彻骨的冷。雪,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⑨我小时候,父亲在乡拖拉机站工作。有时趁下着雪,或者在雪后,我就悄悄出门独自一人走着去父亲那里。从家到乡拖拉机站约有六七里路,踩着雪一路走去,倒也不觉得寂寞。不一会儿,就走得满头大汗。等走到父亲那里,父亲并没责怪我自个儿偷跑出来,只顾帮我清理身上的雪和泥巴。等我歇一会儿,他便领我去饭堂里吃白面馍。那一刻,我心里乐着呢,跑了那么远的路,不就是为了吃两个白面馍吗?

⑩那时候,玩的地方可多了。有时我会去村后的树林子里。宝柱哥自己做了个弹弓,冬日里闲来无事,他就在树林子里打鸟。特别是雪后,他必定在那里。远远地,就见他正倚在柴草垛上瞄准,听到动静,回头见是我,他就“嘘”一声,示意我动静小一点儿。每次他的弹弓一拉,石子飞出,就有一只小鸟惊叫着落地,而树上的积雪也簌簌地落着……

痴想着那些久远的雪事,心中的雪依旧保持着往事的姿势落着,而窗外的雪已悄然褪去了诗意。这雪,空自一场雪罢了。如今的车太多、人太多、杂物太多,几个来回,白雪变成了一路烂泥。这雪,怎么就成了如此模样呢?

此刻,我就坐在窗前,室内的暖气已超出了春日之暖。置身此种境地,就更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的雪没有气势,作者对此感到遗憾。

B.文章以“雪”为线索串联起诸多往事,脉络分明。

C.文章用词华两典雅,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D.作者写白雪变烂泥意在提醒人们不要随意贱踏积雪。

2.文中写了哪些童年与雪有关的往事?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向外望去,就见那雪真如鹅毛般在风中翻卷着,惊喜慢慢淡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赏析加点词)

4.第②段中写城市的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自《狼》)

(乙)有富人出猎,偶得二狼子,归而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环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主人悟,遂杀之而取其革曰:“狼子野心,诚不谬也!”

(选自《阅徽草堂笔记》)

注:①稍长:渐渐长大。②俟:等侍。③革:皮。④诚:确实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一坐于前               (2)—狼其中

(3)再就枕将                 (4)佯睡以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B.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C.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D.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把文中再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主人悟,遂杀之而取其革。

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狼的形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身处巴蜀,为远方的妻子写下了这首诗,“君”指的便是诗人的妻子。

B.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C.从“未有期”、“何当”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蕴含着微妙的情感受化。

2.简要说说“秋”在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清晨的滩涂色彩浅淡,如同一幅水墨画蔓延在灰蒙的大地上,有着  甲   (A 纯粹  B.纯洁)原生的天然美感;当一轮朝阳升起,在海平面上徐徐绽   ①   放,浅灰、橙黄、绯红、亮金…各种色调便在一片静谧里开始无休止地    乙    (A.荣耀  B.炫耀),光影交错中,整片滩涂像是一只上帝挥毫间不慎掉入人间的调色盘,又像是_____________,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远处,几座灵巧秀气的小山温驯地quán     ②     伏在滩涂上,恬静悠然。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①绽 ________________放     ②quán 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语段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在空白横线处补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影

B.一座春风吹拂下百花争艳的花园

C.一段如泣如诉婉转悠扬的旋律

D.一片黄沙漫天无边无际的沙漠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毒品,公民个体也应具有一定的辨别防范。

B.寒假即将来临,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关于新产品发布方案的具体详情,刘经理一直守口如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更替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为人不可放纵懈怠、轻薄浮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还记得风雨坎坷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糙而充满了力量的手掌吗?还记得蓦然眺望窗外时,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还记得书海徜徉经典,曾经为我们传道解惑的字字真言吗?就是那一本经典,就是那一寸阳光,就是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

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阅读、阳光、母爱、友谊、信任、挫折、奋斗、书信、舞蹈等,也可自行提炼一个词填上),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重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些前拱后倾。背部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褶皱。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第①段中划线句,说“扁担好像钢板”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①②④段有三处加点的“我能行”,请你默读体会,写出这三处分别表现了说话人物怎样的情感。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④段中的划线句,这段对于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4.以下对于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记叙“我”三次与父亲一起抬担子的情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B.文章按照“我”的成长历程来安排三个场景,主要表现 “我”有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C.文章多次写 “我”抬担子的疼痛,从侧面反映父亲承担家庭重担的艰难和不容易。

D.文章结尾 “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既写父亲带着“我”抬担子,也写父亲教会“我”做人。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3224/24158) 首页 上一页 3219 3220 3221 3222 3223 3224 3225 3226 3227 3228 322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