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1)“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有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请填写完整。 ① (人物)当众在酒桶里打酒吃。 ②吴用 。 (2)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
|
|
综合性学习。 “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是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倡议成立,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国际性公益组织、教育企业以及媒体组成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青少年间的理解与信任。 今年,香泉中学中请加入了“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将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关于“‘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宋生活的影响”的问卷调查,请你仿照示例,为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 例:你认为“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会有影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将与联盟中的外国会员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请仿照示例,向外国青少年朋友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例:滕王阁,位于赣江边上,王勃为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组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举人。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鲁智深,林冲,张飞,武松等。 C.拙作、舍弟、寒舍、见教、高足、愚兄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歌“六义”。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 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突破天际的想像、架构宏大的故事与源于传统文化的道具设计,让广大影迷叹为观止。 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D.新学期伊始,有关部门提醒学校要防微杜渐,学校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主动开展安全自查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丘壑(hè) 羸弱 众目睽睽(kuí) 饥肠辘辘 B.揣摩(mó) 繁琐 运筹帷幄(wò) 流光溢彩 C.狡黠(xiá) 慰籍 叱咤风云(chà) 自出心裁 D.挑剔(tī) 张皇 前瞻后顾(zhān) 坦荡如砥
|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的讲义,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穿过铁道艰难买橘子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汪曾祺来说,房东送给他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②书写规范、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
班级开展“我爱名著阅读”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列问题。 (1)《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有哪些精神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仿照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根据你的阅读,巧选角度(作品的内容、意义、写法、语言等),也拟写一则书评,不少于50字。 书评例:《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想。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凉殿里好乘凉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从全文来看,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4.本文在语言上极富特色,试着举例说明其中二点。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家书 舒怀玉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可丢,哪把椅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三方通信: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祖父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 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③祖父母用的 “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 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 。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④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盒包装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 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我数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⑤“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的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围绕“家书”展开,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填写。 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父亲每一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 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父母是怎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