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赴洛 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③,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④握之璧⑤不必采于昆仓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⑥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⑦,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④盈:满,满满的。⑤璧:圆形的玉。⑥常:通常的、固定的。⑦邑:城市、县。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采贤俊于岩穴/贤哉,回也 B.亡国之余/亡处亡气 C.有何异才而应斯举/逝者如斯夫 D.何必常处/将复何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一种体裁,它与“记”“表”“志”均为古代常见的文体,属于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B.“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立志”,一个是“学习”。 D.本文最后一句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含有惜时之意。
|
|
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在C、D两处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续写句子。 人们漫步于文学的长廊中,感受到文学的美丽,闻到了人间最香的气息。文学是宝石,光芒璀璨,等着你去欣赏;文学是海洋,浩瀚无边,等着你去畅游;C , , ;D , , 。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校为增添班级文学氛围,准备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系列活动。 (1)第一项活动是请儿童作家李晓玲女士在2020年1月9日下午三时来学校报告厅,为全体同学举办一场文学讲座。请你代表校学生会,给李晓玲女士写一封邀请函。 (2)第二项活动是“走近鲁迅”主题班会,以下是七年级某班主持人的开场白。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是您对敌人严厉的斥责,“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您为民族解放贡献一生的真实写照。看到国家贫弱,看到国民麻木,②他弃医从文,用笔坚定地书写,用笔唤醒无数国民。即使前方狂风暴雨,即使前方布满荆棘,您也笔耕不辍,③坚强地走在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上。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您是一位用笔写作的普通作家,您是一位用笔作战的伟大革命家。同学们,知道我说的这个“您”是谁吗?对了,是鲁迅先生。今天,④让我们一起拥有敬畏之心更深入地认识鲁迅,主题班会“走近鲁迅”现在开始。 对这段开场白画横线的词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的形容词“严厉”应修改为“严苛”。 B.第②句中的代词“他”应修改为“您” C.第③句中的形容词“坚强”应修改为“坚定”。 D.第④句的动词“拥有”应修改为“怀着”。
|
|
根据拼音用正楷字写出相应的词语。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1iáo liàng________地响。 (2)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 huā tuán jǐn cù___________,美不胜收。
|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写景逼真、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学校篮球队在市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取长补短,坚定信心,迎接下场挑战。 (5)默写刘禹锡的《秋词》(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
阅读材料提示,然后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风霜雨雪的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怀高远,实现了超越。尊重关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挫折磨难,使我们变得成熟。在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 请你以“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上“逆境”、“苦难”、“呵护”、“奋斗”、“磨练”、“关爱”等词语,也可以填上其他的词语。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
|
阅读《父亲的清明节》,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2.试分析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3.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下列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4.读下面材料进行理解性的短文写作。 (1)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0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2)《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为“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作为90后、00后且处于青春叛逆的同学们,多以张扬个性为名在家中对父母色厉、行傲、我行我素……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你对行孝的理解。(不少于50字)
|
|
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下列小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 (甲)____(乙)____ 2.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4)不逾矩(_____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句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