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náo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shèng,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道:“但凭尊师教,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  教_________  抓耳náo_________  喜不自shèng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踊跃                      ⑵懵懂

3.选文中“”处应填入的人名是__________,他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中的主人公,此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里,总有弥足珍贵让人心仪的东西:也许是最亲近的人给予你的一份爱意,也许是不经意间心灵受到的一种触动,也许是老师给予你的一点鼓励,也许是同学给予你的一些帮助,也许运动场上的一个精彩瞬间,也许是蓦然回首时记忆里的一缕温情……

请以“最是那一          ”为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中间位置;②文章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不套作,不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禽兽变诈几何哉

B.修身            刀劈狼首

C.人不知不愠        博学笃志

D.其一犬坐前        非得一人井中也

 

选出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

B.三军可帅也         匹夫不可志也

C.后狼而前狼又至     有剩骨

D.意与日             相委而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写出羁旅天涯的漫漫归途远在青山之外,我正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既写大江两岸青山绿水的旅途景色,,又暗指船行镇江后尚需走驿道才能回乡。

B.颔联的“平”“阔”两字点出江水上涨、平缓无浪方显江岸宽阔,“正”“悬”两字指出江风和顺不猛才能孤帆高悬,缓行江上。

C.颈联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出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替代的自然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表现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D.尾联运用反问修辞,希望像北归的大雁一样插上强劲的翅膀快点飞回家乡洛阳,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小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事这理这人”分别指什么。

2.本文选自冯冀才的《俗世奇人》,说说文中苏七块的“奇”表现在什么方面。

3.文章最后以苏七块赠药还钱结尾,有何作用?

4.从词语运用或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郑振铎

……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线句子将猫的无抵抗的逃避与“我”的暴怒虐待作对比,把“我”对猫的暴怒和虐待比作针,并进行反复强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刺痛,表现了“我”冤枉了猫后内疚、自责、痛悔的心情。

B.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悲痛的原因是“我”冤枉了它,并打跑了它,它的死亡使我的内疚无法弥补。

C.作者在写第三只猫前还写了两只猫,那两只猫都活泼、可爱,比第三只猫惹人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拿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对比,突出第三只猫被冤枉至死是它罪有应得。

D.本文给我们的启迪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关爱弱小生命);无论做任何事,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先把芙蓉鸟事件的经过补充完整,然后再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买鸟——            ——蒙冤——             ——真相

3.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4.从结构和内容上谈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试题。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这一场好杀——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左挡右遮施武艺,前迎后架骋奇谋。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

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这罗刹得胜回归。

(1)把下面回目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出来。

上文选自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2)上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西游记》的哪个人物? “为子怀仇恨泼猴”,她“恨泼猴”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请简答。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3157/24158) 首页 上一页 3152 3153 3154 3155 3156 3157 3158 3159 3160 3161 316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