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2分) (1) ,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2)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杜牧在《泊秦淮》中,用“ , ”来谴责达官贵族不顾国家的安危,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体现了一片爱国忠心。 (4)现代人喜欢借用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问候。
|
|
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童区寄传(节选) 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去逾四十里 去:距离 B. 贼易之易:轻视 C. 郎诚见完与恩完:保全 D. 以缚即炉火 即:靠近 2.下列选项中“以”字意思与例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缚背刃 A. 一儿以日初出远 B. 以故东徙 C. 吾欲辱之,何以也D. 以告富者 3.下面对节选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区寄大声啼哭,假装十分恐惧的样子使强盗放松了对他的看管,可以看出区寄的镇定和机智。 B.区寄能击杀第二位强盗,除了他具有勇敢果断的品质外,还在于他能揣测强盗的心理,让其放松警惕,为自己赢得逃生的机会。 C. 区寄在与两个豪贼周旋并成功脱险的过程中,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沉着冷静、勇敢机智、顽强坚韧的小英雄形象。 D. 区寄为了能逃生,伺机先后杀死了两位强盗。在杀死第二个强盗后,作为一个孩子,他因为惊慌和恐惧而失声大哭。
|
|
阅读下列文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过程中,文段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B. 打比方 C.作比较D. 分类别 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学这门科学就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B.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向读者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受到古今差异的影响。 C. “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说明这里所揭示的高度与气温变化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山峰,语言很严谨。 D.所有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在华北地区,冬季一结束,夏季就到了,没有春季。 B.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与山西临汾处于同一纬度线上,青岛的冬天比临汾的冬天温暖。 C.武汉郊区的木兰山海拔582米,每到夏季,生长在木兰山上的栀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栀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D.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从1741年到1750年间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的日期相比,后者每年的抽青日期都比前者早九天。
|
|
下列句子还原到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 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A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会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B奇怪的是,阴天不见太阳它们也会很准时地回家。C据科学家推测,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D据说家鹅等禽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松果体里,松果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激素,能调节鸟类规律性的活动。
|
|
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毕竟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没有成年猎手那种在多年的血腥生涯中磨炼出来的胆魄。 B.我下定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完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C.它会在他木棍下哆嗦着缩成一团,装出一副可怜相,说不定还会双腿一屈跪倒在地,哀求他饶命。 D.忽然,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航天飞机在一瞬间迸出了刺眼的火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包围了它!
|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②你规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人们对过度行为引起警惕。你 人们遵守规则,发挥人类最大能力而无损健康的肌体。 ③总有个别捣乱分子 别家的窝,死乞白赖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这时候,往往就要动武,需及时把它 回去。 A.反映 告诫 占据 遣送 B. 反应 告诫 占居 遣送 C.反映 告诉 占据 护送 D. 反应 告诉 占居 护送
|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翩然(piān) 顷刻(qīng) 孕育(yùn) 神采涣发(huàn) B.聆听(líng) 洗濯(zhuó) 亨誉(xiǎng) 消声匿迹(xiāo) C.恬静(tián) 颠簸(bǒ) 跻身(jī) 无动于衷(zhōng) D.蒙骗(méng) 玷污(diàn) 欺侮(wǔ) 司空见贯(guàn)
|
|
请任选一题作文。 (1)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责任”的意思之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天小兴亡,匹夫有责。”大至民族兴亡,社会稳定;中至地区发展,学校荣辱;小至家庭和睦,个人前途,无不有我们的责任。遵守法纪,搞好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善待同学,做好小事,样样都是我们分内应做的事。 请以“责任”为话题,自定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学校、人名)。 (3)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也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一种幸福,淡泊宁静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呆上一会儿。 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A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书店的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0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期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B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2年第一期) 1.说说第一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2分) 2.概括文章的情节,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小时候“我”经常到小书店看书,想买一套《安徒生童话》→ → →多年后,“我”创作出版自己的作品。 3.结合语境,说说画横线的A句加点字“依依不舍”的含义。(2分) 4.画线的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5.文中的老者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