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胡珉琦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皯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微信让我们拥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但因为控制不好和管理不当,不少人被朋友圈占据了生活。

B.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朋友圈迅速膨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随之而来,人们不堪其扰,纷纷逃离朋友圈。

C. 微信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信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

D. 文中的“同辈压力”,是说朋友之间,你知道的我也必须知道,你有的我也必须有,否则我就落后了,就有“压力”。

E. 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也可以说明,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因为微信而放弃深度阅读。

2.简要概括“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3.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微信的流行导致信息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此有哪些看法?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    ______         (2)右臂支船______ 

(3)篷桅橹舵咸具______         (4)无欹侧  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核舟记》一文的主旨句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名著阅读。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

(1)“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话说孙悟空来到翠云山向____________之妻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孰料这铁扇公主竟是被悟空当年降服的____________之母,悟空闻之,不禁大惊失色,暗暗叫苦。

 

仿写句子,使内容句式都与前句协调。

例句: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收获。

仿写: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实践活动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星期天,小林到扬子江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扬子江公园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

 

默写。

(1)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的朋友》)

(2)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______________,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一面》)

(3)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嘲》)

(4)太祖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普》)                         

(5)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造崩山之音。   (《列子》一则)

(7)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不仅写出环境极美,而且体现诗人内心旨趣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扬州不仅有秀美的园林风景,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她亲密接触,你会被她独特的诗词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餐饮文化和沐浴文化所吸引。置身其中,她的一点一滴都会让你心动:她的婉约灵动          ,她的精巧细致         ,她的清新秀气          ,她的沧桑沉浮           ,她的勃勃生机           

①体现在莲花桥的绝美设计上          ②荡漾在瘦西湖的一波碧水上

③刻印在宋代石塔的斑斑印迹上        ④盎然在千年银杏的绿意正浓上

⑤洋溢在湖舟船娘的亲切笑脸上

A. ①⑤③④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②③④①    D. ②①⑤④③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太祖常劝读书(拿) 奏荐某人为某官(品尝)

B. 用其人(终于)普少吏事(学习)

C. 多忌克(虽然)    太祖悟(才)

D. 奏如初(又,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在)

 

下列对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一面》写的是一名电车工人回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C. 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展开,孩童的形象鲜明而突出,文中的奶奶这一人物也不可或缺,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们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D. 《核舟记》选自清代文学家魏学洢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课文细致地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4140/24158) 首页 上一页 14135 14136 14137 14138 14139 14140 14141 14142 14143 14144 1414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