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退________    ②_______   ③ ________    

④diàn农 ____ ⑤jī形 _____    ⑥jié责_____

 

请将题目“从来没有这样          ”(幸福、勇敢、自信、忧伤······)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书写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古诗词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虽乘奔御风不以       寡人无 

B. 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C. 哀转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D. 多趣味                 此皆实,志虑忠纯

2.对下列各组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春冬时(的)         吾欲南海(往,到)

B.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

C. 间千二百里(其中)      真无马邪(这里)

D. 渔歌曰(所以)        桓侯使人间之 (特意)

3.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 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C. 文章写秋景时,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4.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6.“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上海中考)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藤野先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

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这是为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古诗文默写。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在“秋词”一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此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我也同样有这样的感受。②春之萌动与锐气,夏之蓬勃与繁华,冬之萧瑟与寂寥,其实也都包括在秋天里。③一年四季里,唯有秋天是写不尽也画不尽的。④秋天的前一半衔接着夏天,后一半融入冬天。⑤它本身又是大自然最半饶的成熟期。⑥因为,秋的本质是矛盾与斑斓、无望与超逸、繁华与短促、伤感与自足。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有两句话顺序颠倒,应该把第___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__ 句调换顺序。

(3)第⑥句关联词语有误,应该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呐喊》。

B.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它就是指消息。

C. 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事迅速件报道新闻事实全过程。

D. 新闻有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语言贫乏,让人感到不知所云

B. 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C. 课间,“开心果”张晓松使尽浑身解数,搞怪逗乐,整个教室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D.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3133/24158) 首页 上一页 13128 13129 13130 13131 13132 13133 13134 13135 13136 13137 1313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