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下列各项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B. 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C.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D. 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会达到目的的。

B. 两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决,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C. 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震耳欲聋,催人猛醒。

D. 这本书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纵   默锲   湛蓝   迎风招展

B. 天幕   凛洌    轨迹   生死考验

C. 关键   凌波    循声   白首起家

D. 承载   映衬    沸腾   无怨无悔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

A. (bó )    (bài )    (wéi )   (zhuì )

B. (zhuó )  (hàn )    (jiū)    (zhàn )

C. (cān )   (bēnɡ )   (shà )    (xiào )

D. (xián )   (juàn )   (wěi )   (jì)

 

文题一:请把“就这样       长大(慢慢地、幸福地、快乐地、奇妙地……)”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作文。要写出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文题二:请以“发生在教室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简单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 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振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 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动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飞行生物或游水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B. 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的运动并不完全是自由的。

C. 美国军方研制出的机械鸟可能渗入敌方的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D. 海豚的形体要比蜂鸟大得多,但它们的运动常数却都落在0.2~0.4之间。

2.第③④两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4.神秘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简单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①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②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③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④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A狼吞虎咽B细嚼慢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⑤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⑥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⑦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⑧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1.文章开头就写到“天气冷得出奇”,极写天气之冷有何作用?

2.第④段括号里A.B两个短语,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放在原文中,请说明理由。

3.文中第⑦段,面对年轻人劈柴的行为,母亲准备劝阻,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请结合语境,说说父亲为什么不阻止年轻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划线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女孩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首联中,一个“______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恒_______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不灭亡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用原文词汇回答)

4.文章开头举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回答)

 

光明中学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八(2)班准备召开“长征精神与我们同行”联欢会。请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3125/24158) 首页 上一页 13120 13121 13122 13123 13124 13125 13126 13127 13128 13129 1313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