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生物试题

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光    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     B.

C.     D. 阳光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 阳光、空气、水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 植物、动物和非生物部分

 

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__(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__作用.

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

 

下面是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①选一盆银边天竺葵,预先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将不透光的纸片用回形针夹在绿色部位.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6小时,再剪下此叶片,并用打孔器分别在该叶片的A、B、C三个不同部位取下三个小的叶圆片.

②将叶圆片放入装有某溶液的试管中,经热水浴脱色.

③将经过脱色的叶圆片放在清水中漂洗.

④将经过漂洗的叶圆片放在白纸上,然后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三个叶圆片上.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某溶液是__

(2)在A、B、C三个圆片中,变蓝的是__.不变蓝的是__

(3)为了证明下面两项结论,各需比较图中A、B、C中的哪两项?光合作用需要光:__;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__

(4)A叶圆片不变蓝的原因是什么?__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清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是来自植物的____作用.

(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A、B、C三个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图__

(3)__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若要证明该结论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__

(4)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__,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__表皮(填“上”或“下”).

 

如图所示的是几种植物,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__类植物.

(2)A类植物已经出现了__等器官,但它的生殖过程离不开__,所以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B类植物和C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__,但B类植物的种子有__包被着.

(4)具有了根、茎、叶的植物有__(填图中字母).

(5)图中四类植物最高等的是__,最低等的是__(填图中字母).

 

如图中,A﹣E示意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通过__形成B;在此过程中,__先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2)B通过__形成C__,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

(3)在如图的结构层次当中,人体具有而植物没有的是[]__

(4)系统是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有一定秩序的组合.图中所示的系统具有的生理功能是__

 

如图为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图中的甲和乙中,植物细胞是__,因为它具有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__(填序号).

(2)图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__.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是[]__

(3)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__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是__

(5)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

(6)克隆羊“多莉”的出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其中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结果“多莉”长得最像甲羊,说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__中.

 

共805486条记录 当前(37180/80549) 首页 上一页 37175 37176 37177 37178 37179 37180 37181 37182 37183 37184 3718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