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本大题共6分) 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括17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2分) (2)从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也开始崛起,请问日本是以什么重大事件为起点走上崛起之路的?引起这一重大事件的外部因素是什么?(2分) (3)美国是通过哪几次重大事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2分)
|
|
阅读下列材料(本大题共6分) 材料一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材料二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护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兹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怎样看待英、法等国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的好处?(2分) (2)材料二中的“本宣言”指的是什么?对比材料一、二,西方大国在对法西斯国家侵略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2分) (3)上述材料对我们维护当今世界和平有何启迪?(2分)
|
|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2—1/3,但是20 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1950—1970年,意大利、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5.3%、2.9%、6.7%。 材料二: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2分) (3)通过上面的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不是可以避免了?为什么?(3分)
|
|
1947年,杜鲁门以应付希腊、土耳其危机为由,在国会宣读一片咨文,声称希腊遭到“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他声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治”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制度”的使命;“极权政治”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政府的企图”。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 (1)杜鲁门的国会咨文标志着美国开始推行什么政策?(2分) (2)该政策的出台经历了那些步骤?有何影响?(2分) (3)该政策提出以后,具体实施这个政策是通过什么计划?(2分)
|
|
如图,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有关历史事实。
此人是( ),他提出的( )一词,发出了对苏联遏止的信号。
|
|
如图,观察下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英国通过什么《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其中印度区域信仰( ),其中巴基斯坦区域信仰( )。其中苏联曾经侵略过的国家是( )。
|
|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结合材料请判断以下的结论,正确的划勾,错误打叉。) 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事件有: 1、《权利法案》--------( ) 2、《南京条约》--------( ) 3、《九国公约》--------( ) 4、《慕尼黑协定》--------( ) 5、《双十协定》----------( )
|
|
世纪初期,由于别的国家实力增强,自身受到威胁,有个国家开始放弃了19世纪中叶以来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也开始缔约结盟,这个国家是 ( ) A.法同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
|
这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摇篮。“这里”指的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希腊 D.古罗马
|
|
今年是联合国的成立65周年,当年决定成立这一重要国际组织的会议是 A. 雅尔塔会议 B.开罗会议 C. 德黑兰会议 D.波茨坦会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