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台所学知识写出大量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重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一《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1日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资治通鉴》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文中赞美的主要人物是谁?

(2)文中赞美的人物有哪些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3)文中赞美的人物和炎帝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被称为千古一帝

(1)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改正____________

(2)汉武帝为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改正____________

(3)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

改正____________

 

填空题

(1)东汉时期           (人名)改进造纸工艺。           (人名)独创了楷书书法,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闻名中外的长城,它西到____东到辽东。

(3)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监察,设立了____;东晋画家____代表作《洛神赋图》。

 

中国古代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

(1)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__________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李冰的贡献是

A. 主持修筑灵渠    B. 主持修筑郑国渠

C. 主持修筑都江堰    D. 推行变法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又被封为内史(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某一项措施,该措施是

A. 奖励耕织    B.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C. 改革户籍制度    D.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桂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发展农业“休养生息”这些内容是哪一皇帝在位时期的措施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汉高祖

D. 光武帝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23170/46130) 首页 上一页 23165 23166 23167 23168 23169 23170 23171 23172 23173 23174 2317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