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的具体表现有

①垄断组织出现

②“蒸汽时代来临

③世界市场形成

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下图是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燕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促使日本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措施是

A. “殖产兴业”    B. 废藩置县

C. “文明开化”    D. 义务教育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材料中的“要求”是

A.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民族独立    C.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废除君主专制

 

在中世纪欧洲,只要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许状”,城市即可获得自由和自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为了争取“特许状”而爆发的

A. 布匿战争    B. 大化改新    C. 琅城起义    D. 文艺复兴

 

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有能使用它们的机会。”材料中的“城邦”的最大的特点是

A. 城邦林立    B. 独立自治    C. 民主政治    D. 封建专制

 

公元前1500年左右伴随着下图人侵路线而产生的文明是

A. 楔形文字    B. 种姓制度    C. 阿拉伯数字    D. 民主制度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材料中的“天梯”是指

A. 金字塔    B. 雅典卫城    C. 万神殿    D. 帕特农神庙

 

选择怎样的治国方略,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民与世无争,天下就会太平。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他认为,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只有依靠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走入上述覆辙。于是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当时最有才能的统治者的赏识,但是由于小人妒忌,他最终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制度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体现在哪一本书里面?在西汉初年哪一政策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哪一时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这位人物给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来怎样的一个建议?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最先被哪位统治者使用?这位统治者为整个封建社会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4)在这一时期,社会思潮蓬蓬勃勃,许多先贤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去阐述自己的学说观点,造成这一时期学术思潮如此欣欣向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左传》

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三:“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诸侯?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陛下”采纳了谁的建议“推恩分子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采纳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在当时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16000/46130) 首页 上一页 15995 15996 15997 15998 15999 16000 16001 16002 16003 16004 1600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