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阅读上述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该运动提出的什么口号?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试举一例。

(2)材料二的所表达了哪些主张?请概括两点。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5)请为以上四次运动(革命)拟定一个主题。

 

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材料一 

(1)请你写出材料一图中A、B、C、D、E各代表的历史事件?

(2)请你写出材料一图中的E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意义如何?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略。请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讲话全文》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哪一天?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影响?

 

 

毛泽东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不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张学良

B. 佟麟阁

C. 李宗仁

D. 傅作义

 

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是

A. 开展人民游击战

B.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 减租减息

D. 地雷战

 

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 三联书店

B. 商务印书馆

C. 外文出版社

D. 教育出版社

 

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到:“……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斗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淞沪会战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下列哪一事件应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华北事变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14722/46130) 首页 上一页 14717 14718 14719 14720 14721 14722 14723 14724 14725 14726 1472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