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如图1分别是火炬“祥云”和主场馆“鸟巢”.![]() 根据你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火炬“祥云”的外壳采用铝合金,而主场馆“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材,它们都使用了合金材料.这主要利用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 . ①更强的硬度 ②更良好的导电性 ③更好的传热性 (2)你认为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关系是 .请设计实验验证两种金属活动性,写出必要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 (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延长“鸟巢”的使用寿命,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4)在焊接时,为了使接口更加牢固,常用稀盐酸清洗接口处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钢铁的冶炼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2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装置图.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炼铁原理: . |
|
下列框图中是某品牌“洁厕灵”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2)根据上述信息,可推知“洁厕灵”的一条化学性质是 . (3)从环保或安全角度分析,使用洁厕灵时应注意的事项之一是(不能与框图中内容重复) . |
||
|
(1)异抗坏血酸钠[化学式为C6H7NaO6•H2O]为食品行业中重要的抗氧保鲜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自然风味,延长保质期,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异抗坏血酸钠中含有 元素,其中氢、氧两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据此可知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其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 . (3)已知气体打火机使用的燃料是碳、氢化合物,其在点燃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2 8CO2+10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
|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1)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天然气、石油和 均属于化石燃料.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和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或开发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可燃冰等.其中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 . (3)如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通过化学变化,人们利用氢元素循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 能转化为 能.请写出实现这种转化所依据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率领的汉军误饮了“哑泉”.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后来,汉军将士经地方隐士指点,饮了万安溪的“安乐泉”水方才转危为安.“哑泉”和“安乐泉”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可能是( ) A.NaCl、CaCl2 B.Na2SO4、KC1 C.BaCl2、NaNO3 D.CuSO4、Ca(OH)2 |
|
某班同学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
|
据新闻报道,今年4月,一辆运输浓盐酸的车辆发生事故,导致酸液泄漏闹市,经喷水和撒石灰处理后,排除了险情.对喷水和撒石灰的做法解释错误的是( ) A.喷水可以减少浓盐酸挥发 B.喷水可以降低盐酸酸性 C.撒石灰为了消除盐酸污染 D.喷水是尽快把盐酸冲进下水道 |
|
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在某些温度下其溶解度分别为:30℃时70g、50℃时84g,、60℃时90g.如图表示的是木糖醇等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为木糖醇的溶解度曲线 B.随着温度的升高,Z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C.30℃时,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Y D.50℃时,Y、Z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
|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的外墙体大量采用新型塑料膜材料ETFE[ETFE的化学名称为聚氟乙烯,化学式为(C2H2F2)n],这种材料美观、耐用,且无需清理维护,可以使用15至20年.以下关于聚氟乙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聚氟乙烯属于有机物 B.聚氟乙烯由碳、氢、氟三种元素组成 C.聚氟乙烯易溶于水,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D.聚氟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
|
如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 ”、“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 A.2H2+O2 2H2OB.2H2O 2H2↑+O2↑C.2CO+O2 2CO2D.H2+Cl2 2HC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