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语言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价值、审美的最根本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语言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价值、审美的最根本的寄托所在。2017年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语言学者的文章,专门报道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方圆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和“地方性知识”。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特别说明,受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一些人之所以粗暴对待方言,源于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缺乏了解。比如,普通话中已经全面消失的“入声字”,还大量保存在吴、粤等南方方言中。不了解“入声字”、不了解平仄、音韵,就很难深入理解中国古诗词神韵。其实,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言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唐代大诗人杜甫,就专门按当时吴语的音韵平仄,写过“吴体诗”,是唐诗开出一朵“方言之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也是用上海方言写成。

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传承之间,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珍视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而使用普通话,则是为了更便捷的沟通和交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珍视方言”的原因。

(2)运用矛盾的有关观点,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3)请你为留住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个里一条公益广告宣传语。(要求言简意赅,每条字数限16字以内)

 

(1)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继承性;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方言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方言作为我们民族文化,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和“地方性知识”,留住方言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助于促进文化繁荣;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留住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要在斗争中把握统一,不能把方言与普通话完全对立,防止片面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珍视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而使用普通话,则是为了更便捷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方言与普通话不能一刀切,应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③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通话中已经全面消失的“入声字”,还大量保存在吴、粤等南方方言中,所以,要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源与流的关系,不能割裂。 (3)答案示例:①留住方言,守护特色底蕴;②留住方言,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③沟通——从普通话开始;④文明语深入你我心,普通话融汇南北情。(从留住方言和推广普通话角度各提一条即可。) 【解析】本题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关系的角度为话题,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文化遗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珍视方言”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角度说明其意义;其次可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角度说明对中华语言文明繁荣的意义;最后可以从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的有关观点,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矛盾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全面的看待方言、具体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功能以及看待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联结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留住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个里一条公益广告宣传语,比较开放。考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符合“要求言简意赅,每条字数限16字以内”的要求,一个要分别为普通话和留住方言设置标语。 【点睛】原因类解答题解题技法: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分析……的原因”“……的依据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一般分值为8分左右。直接问“分析……的原因”“为什么……”“……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题型要指出教材中的理论原因,还要分析其现实意义,有的还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另外要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即最新的时政术语。考生要审好题,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和知识范围,让后结合材料一一回答。回答本类型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步:审设问定范围、想理论调知识、读材料找关键、想语言写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济效率来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它既包括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增量市场,也包括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盘活的生产消费存量市场。

材料一:站在城市的街头,从穿梭于街巷的快递小哥、送餐员背后的电商标示,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能明显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名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闪烁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网民需求带来的商业锲机。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发挥作用,当实体经济插上数字化的羽翼,当全面深化改革乘上数字化的快车,一切以数字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2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这是“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数字经济的背后,凸显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而这些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但与时此同时,数据的互联互通消息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地区之间的数字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与移动互联时代格格不入;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面临泄露风险,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中国数字经济占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数字经济擘化了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图景,也带来了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新挑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当如何应对数字经济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发出的新挑战。

 

查看答案

随着绿色发展大潮涌起,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时代呼唤、实践要求。财政支持机制具有撬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作用。环境项目一般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财政可对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同时,还可以建立环保金融银行,专门扶持公益环保项目,通过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可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①需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支流

②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③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顺应社会发展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针对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不同区域,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治沙的最大效益。目前,我国已逐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大逆转。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实现了连续10年“双缩减”,相当于减出了3个上海的土地面积。我国治沙的成功表明

①调动意识自觉选择性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②实践是一种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活动

③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大多数恒星因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被人们看作是位置不变的发光点。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七颗恒星,科学家根据它们切向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推断出十万年前和十万年后北斗七星形状的演变(如下图)。这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人们能够提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最近,一部被誉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一路飙升,受到了热情追捧,各种网络论坛,朋友圈、微博等都被刷爆,好评如潮,倍受青睐。据调查,有六成网友表示,之所以追剧,是因为该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可以照见现实。《人民的名义》热播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并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艺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

③立足社会实践,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④文化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和基本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