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近年来,不少高校通过自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近年来,不少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选拔人才,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各所高校自主招生都旨在选拔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具体考查方式同中有异,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以“偏题”“怪题”为主的专业笔试;其二是围绕考生提交的创新性成果、论文等材料进行的素质能力面试;其三是高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考查。

请根据材料,比较上述三种方式,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自主招生为综合素质优生敞开大门 自主招生,美其名曰:是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等7项办学自主权。无论从依法治教,还是从打破基础教育应试格局出发,高校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不可逆转,关键在于形成科学的自主招生理念、设计合理的自主招生形式,逐步打破“一考定终身”,首先是“变一考为多考,集中录取”,其次是“变一次录取为多次录取”,最后则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 据教育部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者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认为这样做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其实,高校举办夏令营、金秋营、冬令营已成为重点大学“发现适合自己学校生源”的重要方式,“大学们举办这些营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其锁定认为合适自己的好苗子。从这一点上来说教育部应该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不应管的过宽过死。 某部属985高校已卸任的招生办主任也认为,改革不应停止,只有大面积地推广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中生出路的多元化,才能够真正减轻高考的负担,素质教育也才有可能得到推行。 高校的面试阶段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是人生观、世界观,出于这样的目的,涉及的话题可能就会非常广,让学生觉得有些偏和怪。“很多面试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考官就是想看看考生的思路和反应能力。” 测试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潜质,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测试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但难度和创新性要求高于高考。 “我觉得还不能全盘否定高校给出的这些看起来的偏题、怪题,这些题目深究起来也是有它的考查点的。”历城二中副校长纪立梦说,以山大今年那个“蚂蚁从10层楼上摔下来会不会摔死?”的面试题为例,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物理知识,特别是空气阻力这方面的知识;那个“画驴”的题是考查了学生的美术史。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认为,自主招生题目中的一些“偏题”“怪题”,其本质是不同于高考试题趋同思维倾向的发散性思维试题,其实更有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中学广泛阅读,形成审辩性的思考习惯。比如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自主招生曾出过“《西游记》中有多少个妖怪”的试题,比如清华自主招生中出过的以“孙行者”为上联对对联等,都是很优秀的发散性思维题目,这样的考题确实曾经选拔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我以为,高校自主招生不能脱离中国教育实际,应该将高校自主招生融入中国教育大环境,兼顾义务教育。 另外,自主招生和高考所考察的内容和重点不一样。高考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学习的精准性,而自主招生考察的不只是智力,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等综合能力,更加看重日常阅读、思考和积累。如果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考生只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高考上,无暇顾及其他。 把高校自主招生同普通高考两者合为一体,每年在普通高考科目后加试高校自主命题科目,根据两项成绩进行择优录取,这样既体现高考的严肃、广泛参与性,同时也体现高校招生的自主性,使人有所好、好有所专、专有所长、长有所用、用有所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于体现,节省费用,减轻考生压力,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主招生有利有弊。 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存在双重目的,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高端人才,高校的研究所要研究最新的科技,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后者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表现尤甚。自主招生考察的学生的很多特质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的,比如孩子们的课余爱好,比如孩子的课业外的经历,甚至看一些能在面试时候加分的书等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一般很难获得。 所以说,自主招生所促进的公平,是具备不同能力和特长的人之间的公平,却不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公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期望自主招生考试的改革更加合理更加公平,使条件不好的家庭出生的有志青年也有机会进入更高学府深造。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过给的材料一共两句话。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第一句话是说不少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件事及其意义。第二句话是说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和具体考查方式。尤其说明具体考查方式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对于三种具体的考查方式,材料也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本次作文的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比较上述三种方式,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下面就分析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偏题”“怪题”为主的专业笔试。自主招生题目中的一些 “偏题”“怪题”,其本质是不同于高考试题趋同思维倾向的发散性思维试题,其实更有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中学广泛阅读。中学生通常通过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历年考题、课外培训等来了解高校的招生要求,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第二种方式是围绕考生提交的创新性成果、论文等材料进行的素质能力面试;自主招生主要选拔以偏才怪才为主,注重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能力的选拔,而综合素质评价选拔的是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有一定学科特长或特殊才能人才。这样就使考生在平时不是死啃书本,而是注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种方式是高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考查。举办夏令营,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感受校园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学院选拔人才。既看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也考查其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情商、智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采用举办夏令营的方式,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学生的责任感。举办夏令营,其实本身就是想剔除不客观性。总之,比较上述三种方式,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能大胆第所处自己不同意的理由。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或三种方式,写出自己对三种方式的看法,可以认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同时指出南陵一中的不足指指处,或提出改进的办法。写成议论文,首先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多样,论述的过程要严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社从2006年起至今,连续数年关注央视春晚,在每年春晚结束,杀个“回马枪”,考察当年春晚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为这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纠错,把好语文关。下面,也请你小试身手,指出2016年的春晚的下列歌曲类节目歌词中存在的语病,作简要分析。

(1)TFBOYS演唱的少儿歌曲《幸福成长》,其中有句歌词是:“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成长的烦恼算什么。”

(2)胡歌和许茹芸合唱的《相亲相爱》歌词中有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的例子,如歌词“我喜欢一家人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2014年8月11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北京举行。

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一带一路”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三年多来由官方主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

(摘编自2017年5月3日南方网)

材料三:

5月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抛出颇有意味的一个问题:西方有一种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共赢”,而是中国在“掌控”。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再过几天,中国就将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时提出此问题,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伙伴们莫生气,我们机智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耿爽掷地有声回击了此问题。

总结耿爽发言,主要有三句话:

一是“这完全是出于定式思维的误解”。

西方文明的扩张史以“征服”为基本模式。赤裸裸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者,以传播文明之名肆意掠夺与奴役。

回首中国近代史,对一国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别国的行为,中国有切肤之痛,怎会己所不欲,施于他人?

用西方定式思维去解释中国兼容并包的“交流”实践,实则谬以千里。

二是“中国无意唱独角戏也不搞一言堂”。

西方惯用的强权思维不符合我们的逻辑;“共商、共建、共享”才是中国的逻辑。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本次论坛,与会国家将共同达成一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性文件,很可能将起到类似“宪法”的作用。而此“共商”产物的权威性,就来自百余国家的共同协商和支持。

这样广泛的国际民主,在强调“掌控”的西方思维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是“天下大同,中华文明古已有之”。

回溯历史,无论何时代对何国家,中国从不曾扮演掠夺者和欺凌者的角色。

深层原因是,中华文化古已有之的“天下大同”理念,包容共享的价值观,及对“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高度尊崇。中华文明崇尚的是不施刀兵,自使人心悦诚服,乃有“万国来朝”的胜景!

君不见:“一带一路”计划将给相关国家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很多国家都会因此受益。这条共赢之路已获得中国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多个沿线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还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而这些的根本出发点,源于中国对全球局势深刻的洞察之一:人类的未来,在于融入“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社会处于全球化最不确定之时,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及具操作性的“一带一路”中国方案,无疑给世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通过打造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我们可以为人类奉献一个更多繁荣、更少冲突的世界!

我们坚信,新丝绸之路,必将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摘编自2017年5月7日新浪国内新闻)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参与国仅限古代陆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沿线国家。

B. 三则材料显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相关战略构想、合作倡议后最高规格的主题论坛。

C. 与会国家将在论坛上达成,并将起到类似“宪法”作用的成果性文件,是“一带一路”属于“共商”产物而非中国一言堂的佐证。

D. 上述三则新闻,都关注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以及对促进中国和世界沟通的积极影响。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在材料三中,有部分语言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而新闻的倾向性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新闻的客观性并不互相影响。

B. 材料三引用精确的数据,呈现“一带一路”惠及参与国的事实,是对“中国在‘掌控’,并非‘共赢’”这一论调的有力回击。

C. 材料三以“注入强心剂”比喻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在全球局势动荡下,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方案对世界的贡献。

D. 从“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既是利益共享,也应责任共担。

E. 材料三报道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不实言论的回应,还结合发言人的观点作了新闻背景、相关史实的拓展,削弱了新闻的时效性。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此问题有何建议?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类人:一面鄙视他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一面自己闯红灯;一面指责他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一面自己在公交车上和老人抢座。

请写一篇文章,对这类人的做法加以评说。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B. 一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个剧本,寄给一位剧作家,请求帮助,附短信一封:“冒昧打扰,恭请海涵,谨寄拙作一篇,请百忙中斧正。”

C. 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 大家看,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基于当前世界形势和各方期待,此次在中国杭州举行的C20峰会确定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B. 六十年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满月现身成都夜空,市民有幸目睹了看起来比平常亮约30%左右的“超级月亮”,并纷纷用照片记录下来。

C. 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D. “文化营销”是当前的一个潮流,但企业应该注重文化与产品的和谐共处,切忌不要只顾利益,而生硬地把文化嫁接到产品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