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并不一定会考虑到礼的要求。

B. 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 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D. 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这也是这篇文章论证的基本立场。

B. 文章在论证由俗乐向雅乐转化的艺术加工过程时,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

C. 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

D. 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引用《礼记》《荀子》,指出了社会分工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B. 如果没有乐官的加工,《诗经》中《国风》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都很难成为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C. 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 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D. 雅乐的产生一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与俗乐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以礼为衡量标准的雅的观念。

 

1.B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并不一定会考虑到礼的要求。”错,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C.逻辑混乱。由原文“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可知,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是因,艺术加工产生并长久存在是果。D.“直接修改”错,是“间接”。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错,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不能从原文推断出“只有脱离物质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打铁还需自身硬。(俗语)

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读了以上名言警句、雅词俗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文化是强国的根本,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须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断地总结出强国经验,这些经验势必引领华夏民族走向复兴和强盛。在传媒界,电视广播栏目也相继推出许多关于国学教育的文化栏目,这些举措必定能避免国学的曲高和寡。可以说,只要在大众传播和教育的相互助力下,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迎来兴盛发展的春天。

①强国经验不一定引领华夏民族走向复兴和强盛。

__________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和你之间的友谊没得说,我们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珍贵“文物”惠存着呢。

B. 在朋友的聚会上,偶遇了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我很客气地说:想了解贵公司,望指点,不胜感激。

C. 在一次讨论会上,我首先发言说:作为这个行业较早的参与者,各位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D. 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自费出国旅游人数持续攀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也对这个攀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B. 国家短道队人员于青岛集训期间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冲突,中心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青岛对此事件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 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D.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成员在新疆的精彩旅程,受到了新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配合,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