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自古以来,“知”“和“行”孰难孰易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知”容易“行”很难,也有人说“行”容易“知”很难。

 

知与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所周“知”,人生长路终其目标,于此路“行”必而求索。 在追逐人生理想的大道上,人人都有想到达的目标彼岸,但是有的人只是匆匆知晓,却没有去为它实行。远观古人,在战火连连的战国时期,军事斗争尤为激烈,运筹帷幄的战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韬略者赵括,满腹经纶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这样的纸上谈兵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借口是不为,代价却是国败身死,如此知而不实行只想却不为可谓智矣? 知与行,是知而实行的。知是前提,行是关键。只知不行必无果。近看现代,在如今物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而人的自律自觉也很难控制。就个人说,作为学生的我时常不能自控,做到知且行。每每考前,无疑都要临时抱抱佛脚,考前的温书假自是最后突击的关键,我必会为之规划完美。细到几时几分何为。这是自知之明,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每到实施之时,总有意外,要么睡迟,要么忙事,或是忍不住诱惑,看看电视玩玩其他,总为时间找借口,还早还早,待会再复习;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待到时光消逝,一切晚矣。想想,这不也是众多人的通病吗?不想做,却老为自身行为找借口,知其利害却不行动实干,如何收获硕果呢? 故行之关键尤为重要,知只是基础。一个被咬的苹果,却是乔布斯的传奇。2011年,乔布斯第三次称病告假,众人皆以为他不会再出席,这病是一个“借口”吗?答案否定,因为乔布斯没有令人失望,他带着创意造就的新产品,再次登上发布会,带病出席演讲,赢得众人鼓掌称好。正是乔布斯对灵感的知晓而不错过创新的实践,为着人类的生活便利而创新苹果去行动找方法才一次又一次地造就了乔布斯的传奇,使苹果名响全球。知且行使乔布斯获得成功更造福了人类,而行之切见证了“知”,可见“行”如此重要。 知与行,是一对双生子。既要知,更需行。知奠定行的基石,行见证知的硕果。知而不行,一味借口,只有空得理想的泡沫而无以至彼岸的殿堂;知而且行,为之求法思索,只要想做敢为,天堂为你架起彩虹桥,必当步上青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谈论“知”和“行”的难易,给出两个不同的观点,让考生谈看法,只要是针对“知”和“行”的难易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为切题,如何论证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此题可从深刻和现实针对性的角度着手,如立意为“知”易“行”难,明确观点后可以针对性较强的分析,如学生在励志时说的头头是道,热泪盈眶,可是做起来坚持不了几天,要想深刻可从分析原因入手,分析其懒惰,缺乏耐性的原因;再从政策落实角度论证,如环境的破坏关系到每一个人,认知很容易,可是在具体的行动时却难以做到,分析原因是个人的私利,可以以美国推出气候协定为例,最后在总结自己的观点,发出“行动起来”的呼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大写之“我”

张世英

人们不敢多谈个性解放。仅就学术界、思想界而言,据我所知,谈集体攻关,可以气壮山河;谈个人创造,则人多嗫嚅。谈弘扬国学,则儒家至上,伦常为重;余皆次之,或不足道,大有独尊儒术之势。何以故?皆“属性化自我”湮没、掩盖“个体性自我”之流弊也。

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通过调查指出:“东方亚洲文化培育了互依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培育了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难怪中国人总爱听从外在权威和权势的意见,而不敢见由己出。

当今之中国正强调发展科学,而科学以“主体一客体”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以发挥个体性自我的主体性为前提。中国传统的“互依型自我”缺乏西方人所讲的对宇宙自然之必然性的依赖,因而不重理性思维,不重自然科学。如果一味强调,一味把“个体性自我”湮没于“属性化自我”之中,以依赖社会群体、依赖他人为至上原则,则必然抹杀个人的独立创造性,即使在科学上也能做出某些成绩,但不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集体主义,但我以为集体主义只能是发挥自我创造性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沦为颂扬集体领导人物的工具。然而,我国的现实似乎就是集体主义抑制了个人的独立创造性。我国科学上出现不了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人,其在此。

把“个体性自我”从社会群体中突显出来,也是发扬民主、尊重基本人权和平等自由的前提。人生而在权利方面平等自由,也就是说人皆有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一味强调“属性化自我”,依赖群体,依赖他人,抑制“个体性自我”,抹杀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用普遍性抑制差异性,只准说相同的话,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这种自我观必然成为发扬民主、维护人权的障碍,甚至变成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

清代画家松年说:“吾辈处事,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也。”处世待人,的确要有儒家所讲的“仁”德之公心,“不可一事有我”,这里的“有我”,私心之谓也。但作画之类的审美意识,则“必须处处有我”,这里的“有我”,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之谓也。实际上,松年所讲的在“处世”方面“不可一事有我”,如果这里的“我”不是指私心,而是指个体性自我,则“处世”也“必须处处有我”。因为只有“个体性自我”才是从社会群体中显现出来的自我,因而也是超越了世俗功利关系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的“童心”和“真心”,吾辈若能处处以“童心”“真心”待人“处世”,重义轻利,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那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和而不同”的局面啊!

其实,如前所述,科学家也需要“有我”,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也需要“有我”。西方文字,“我”字大写,中国人则爱自称“鄙人”,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中国人也该改变一下老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堂堂正正地写上一个大写的“我“字,做一个大写的人。

1.文章中“互依型自我”的人有哪些表现?

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黄  金

鲁彦

陈四桥四面围着山,不通轮船,不通火车,村里的人不大往城里去,城里的人也不大到村里来。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

一天清晨,如史伯伯手里拿着他儿子伊明的信,一封不很如意的信。信中说,最近不能寄钱来。而年关将至,如史伯伯钱快要用完了。他知道,家中这十几元钱用完时是没有地方去借的。虽然陈四桥尽多有钱的人家,但你还没有开口,他们就先说他们怎样的穷了。三天后,又是他们远租的死总,必须做两桌羹饭。

三天过去,便是做羹饭的日子。如史伯伯一清早便提着篮子到三里外的林家塘去买莱,

簿子上写着,这一天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寻遍鱼摊,如史伯伯看不见一条支鱼,不得已,他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晚间,羹饭供在祖堂中的时候,亲房的人都来拜了。大房这一天没有人在家,便派叔伯兄弟阿黑来代大房,二房轮着吃的是阿安。阿黑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这一天不知怎样,他有点异样:拜过后,他睁着眼睛,绕着桌子看了一遍,像在那里寻找什么似的。如史伯母很注意他。随后,他拖着阿安走到屋角里,低低的说了一些什么。

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的说:“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如史伯伯气得跳了起来,说:“阿黑,支鱼买不到,用永鱼代还不好吗?哪种贵?哪种便宜?哪种好吃?哪种不好吃?”

“支鱼贵!支鱼好吃!”

“米鱼便宜!米鱼不好吃!”阿安突然也站了起来说。

如史伯伯气得呆了。“人家儿子也有,却没有看见过连羹饭钱也不寄给爹娘的儿子! 米鱼代支鱼!这样不好吃!”阿黑左手拍着桌子,右手却只是箝鱼吃。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从房里跳了出来,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你靠了谁,才有今天?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你今天有没有资格说话?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小碗代大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这话仿佛并不是由他口里出来,由另一个传声机里出来一般。他只是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如史伯母还在骂他,如史伯伯在和别人谈论他不是,他仿佛都不曾听见。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

夜上来了。他们睡得很迟。他近来常常咳嗽,仿佛有什么梗在他的喉咙里一般。时钟警告地敲了十二下。四周非常的沉寂。如史伯伯也已入在睡眠里。

钟敲二下,如史伯伯又醒了。他记得柜子里只有小洋八角,他预算二十四那一天就要用完了。伊明为什么这几天连信也没有呢?现在已是二十三,最末的一天,一切店铺里的收账人都将来坐索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耻辱!六十年来没有遇到过!不幸!不幸!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忽然,他倾着耳朵细听了,仿佛有谁在房子里轻着脚步走动似的。

“啊!伊明的娘!伊明的娘!起來!起来!”他一面叫着,一面翻起身点灯。如史伯母吓了一惊,发着抖起来了。衣橱门开着,柜子门也开着,地上放着两只箱子,外面还丢着几件衣服。“有贼!有贼!”如史伯伯敲着板壁,叫着说。住在隔壁的是南货店老板松生,他好像没有听见。

如史伯母哭着说:“明天,我们到林家塘警察所去报告。”

“没有钱,休提起警察!”如史伯伯狠狠的说,“而且,你知道,明天如果儿子没有钱寄来,不要对人家说我们来了贼,不然,就会有更不好的名声加到我们的头上,一班人一定会说这是我们的计策,假装来了賊,可以赖钱。你想,你想,在这样的世界上,最好是不要活着!”

如史伯伯叹了一口气,躺倒在藤椅上。

过了一会,他的青白的脸色渐渐绯红起来,微笑显露在上面了。他梦见阳光已经上升,

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驼背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满面露着笑容。红字上盖着墨笔字,是清清楚楚的“陈伊明”。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而门外早已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安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有删改)

1.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陈四桥人们的生活状态。

3.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如史伯伯怎样的心理?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枚《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社甫《望岳》)

(7)故知足不辱,_________________,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

(8) __________________,本固邦宁。             (《尚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张蠙

明时不敢卧烟霞,又见秦城换物华。

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陵家。

甘贫只拟长监酒,恐病犹期强采花。

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涯。

注:①张蠙,唐末诗人。②烟霞,指隐居生活。③监酒,古代常指监督造酒的官吏或酒宴上监督礼仪的官员。④海西,泛指边关。

1.《唐诗鼓吹评注》中评此诗“乃感时伤己之作”。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伤已”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好语曰   怵:害怕,恐惧

B. 虽廉实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 与群匪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 具邀公     治:备办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B. 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 髭顾: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顾”中的顾和文中意思一样。

D. 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4.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