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

A. “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 “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 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 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 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 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 中国的革命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革命的。

C. 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说法绝对,原文是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C项,“每个中国人”扩大范围。D项,原文说“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选项意思和原文相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不是总分,是分总结构方式。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逻辑错误。原文是“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是部分肯定,而用“只要……就……”就变成了充分条件,全部肯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了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的工作原理,请把这个思路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三成家庭中___,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明显说明___。在亲子沟通中,当子女发脾气时,男孩家长选择“训斥”和“忍不住动手”的比例高于女孩家长。可见,___。由于父亲的缺位,以及采取的亲子沟通、教育方式等不适宜,男孩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小匾额, 如此重要?一是历史上,题匾挂匾曾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民国文献中留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匾额分布范围限于国内,在海外,也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匾额。匾文几乎都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中国思想、华夏风采。二是优秀匾额的文字多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持久地散发出正能量。三是优秀的匾额往往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点睛之语还是书法艺术,都令人叹服。

序号

A

何以

并非

只要

而且

无论

B

何以

不论

并非

只有

而且

不仅

C

为何

不论

只有

/

而且

D

为何

并非

只要

/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 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