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分享经济,...

(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B.Zipcar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的车辆,并提供车况和价格,便于会员用车。

C.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能把过剩的资源重新利用,以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应对过剩和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D.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1)C(2)B(3)C 【解析】(1)C项,曲解文意,且因果颠倒。原文说“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是选项C所表述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原文说“通过人人参与……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选项C表述的是“……从而实现公平竞争”,是典型的以因为果。 (2)B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四段,分工是在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B选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忽略了这一限定。且在原文中,“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也带来了过剩;……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至少说明,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分工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3)C项,对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首先,文章举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并不能有效论证出“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观点;其次,文章亦无论证“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届天津市南开区高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琥珀的形成、性质与鉴定

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从树脂到琥珀的过程被称为化石化,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及漫长的时间考验。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随着树脂的分泌慢慢挥发,树脂随之逐渐变硬。变硬的树脂经历沉淀埋藏,又经过一定的化学聚合过程,逐渐形成柯巴脂。继续被沉淀埋藏,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后,进一步发生聚合作用,失去全部挥发成分,最终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被埋藏的琥珀经过地质运动再次被抬升到地表后,可能会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例如,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圈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

柯巴脂也是化石,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柯巴脂可以说是较年轻的琥珀,只是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柯巴脂中有的也含有昆虫等内含物,因为时代更新,内含物生物群更接近现代生物群。

树脂是树木芯材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通过树皮流出,用以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同时,树脂具有防腐功能,还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并不是所有树脂都能形成琥珀,只有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树脂,才能经历漫长的时间形成琥珀。现在有很多树都可以分泌树脂,如桃树、松树,但这些树脂一般都不形成琥珀。

琥珀是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的。琥珀的化学元素与树脂相似,以碳、氧、氢为主,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抚顺琥珀保存在始新世煤层中,遗憾的是,当时很多人不了解琥珀,很多琥珀都随着煤炭一起被焚烧掉了。

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比水的密度稍大,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可将细碎的琥珀进行热熔,做成压塑琥珀,再做成工艺品。琥珀与毛皮摩擦会产生静电现象。琥珀颜色多样,从浅黄到棕红千变万化。通常,琥珀氧化程度越高,颜色越深。另外,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例如,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其硬度比印度的海琥珀(始新世)和多米尼加琥珀(中新世)高。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伪造琥珀,常见的有:柯巴脂、玻璃、酚醛树脂、赛璐珞、酪蛋白、塑料等。根据琥珀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初步检测琥珀的真伪。通常可以分三步辨别真琥珀与常见的伪造琥珀。首先,用饱和盐水检验。上述材料中,除了琥珀,只有柯巴脂和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其次,用加热的铁丝测试。现在塑料遇热铁丝会发出刺鼻的塑料味道,琥珀和柯巴脂则会发出树脂的味道。第三,用酒精测试区分柯巴脂和琥珀。柯巴脂性质不够稳定,遇酒精后表面会变得粘稠,用手指按会留下指纹。而琥珀的性质则相对稳定,表面遇酒精后没有明显变化。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它们都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从中可以轻易辨别真伪琥珀,更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节选自《琥珀探秘》张菁菁、王博)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待到树脂失去全部挥发成分,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就形成了琥珀。

B.琥珀的化学元素以碳、氧、氢为主,随着埋藏时间的增长,其硬度也相对增高,其颜色也会更多样。

C.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被沉积埋藏,就能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

D.树脂通过树皮流出,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具有防腐功能,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树脂,经历漫长的时间可以形成琥珀。

(2)下面对琥珀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琥珀,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

B.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

C.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硬度高于多米尼加琥珀。

D.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琥珀热熔,可做成工艺品,琥珀遇热会发出树脂的味道,遇到酒精后没有变化。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琥珀与塑料置于饱和盐水中,琥珀会下沉,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用这种办法可以将琥珀和塑料区分开。

B.在科学研究中,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C.用加热的铁丝测试,不能区分柯巴脂和琥珀,琥珀和柯巴脂遇热都会发出树脂的味道,使用酒精测试可以区分柯巴脂和琥珀。

D.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全级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约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

 

查看答案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B.“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B.“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C.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D.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

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

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

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

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

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

(摘编自李建荣《神形兼备,缺一不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

B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

C.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灵魂的寄宿地。

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

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

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

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的有机体的原创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

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

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

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时候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2017届吉林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C.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C.《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D.《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B.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C.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D.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