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C 2.D 3.A 4.(1)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1.假借:宽容,原谅。 2.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B项,介词,按照/连词,用来;C项,连词,于是/介词,凭借;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3.“屈于权势”分析不当。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既”“奉”“发”。第(2)句关键词:“逐”“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购买

D.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狠毒,刻毒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戮没     且君尝晋君赐矣

B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焉用亡郑陪邻

C臣左手把           君知难也

D伏尸哭,极哀         因人之力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荆轲擅长辞令的特点;也表现了樊於期为报灭族亡国之仇勇于献身的赤子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查看答案

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太子丹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示例:高渐离:闹市击筑,为人庸保,敢廷朴秦王,肝胆相照真知音。

荆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子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人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祭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查看答案

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又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