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节选)

宗白华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试一述之。

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技术直接处理和活动的范围是物质界。它的成绩是物质文明,经济建筑在生产技术的上面,社会和政治又建筑在经济上面。然经济生产有待于社会的合作和组织,社会的推动和指导有待于政治力量。政治支配着社会,调整着经济,能主动,不必尽为被动的。这因果作用是相互的。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政教合一,政治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大教主、大祭师。现代政治必须有主义做基础,主义是现代人的宇宙观和信仰。然而信仰已经是精神方面的事,从物质界、事务界伸进精神界了。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 《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且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 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并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

2.请说明“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的含意。

3.文艺的“充实”和“空灵”具体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1.①哲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 哲学求“真”;宗教求出世间法渡大众于苦海,宗教求“善”;文艺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文艺实现“美”。②宗教和哲学是文艺的左邻右舍(或: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文艺从前者中获得深厚的情感,于后者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 2.文艺映现着世界(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文艺又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而讲究艺术的创造;并且文艺创造的世界真实自然 ,具有美感。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艺术作为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且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的观点 3.①文艺的“充实”指:文艺扎根生活反映时代,有丰富的内容,有深刻的思想。②文艺的“空灵”指:文艺高于生活,有创造,指示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先要答出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然后再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从原文第三段来看,文章说“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据此可总结出哲学的特点;从原文第二段“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第三段“道德或宗教求善”,可总结出宗教的特点;从原文第三段“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第四段“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可总结出文艺的特点。再结合原文第四段 “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可总结出文艺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确定答题区间,仔细阅读相应文本,依据关键词筛选出相关信息,归纳整合得出答案。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哲学、宗教及文艺各自的特点”“说明文艺和前两者的关系”,解答时可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然后分别筛选出能体现哲学、宗教及文艺特点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第一问;然后再比较文艺和哲学宗教的关系,分点列出即可。 2.试题分析: 本题所考查画线句子出现在第五自然段,“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文艺”,喻体为“镜子”,相似性为都能够“映现着世界”,也就是能反映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文章说“不只是”,也就是说文艺除了能反映客观世界之外,还有镜子所不具备的功能,从下文来看,文艺是“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文艺讲究“创造”,并且是“圆满的、自足的”,“必然性的”“美的”,综合这些信息就可得出本题答案。 3.试题分析:本文标题为“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总结性的语言在文章结尾四个段落,考生可仔细阅读这四个段落,分别筛选出作者对“充实”和“空灵”进行诠释的语句,然后归纳总结。“充实”方面,第六段“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意思是说文艺要植根于生活,反映时代气息;第七段“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意思是说文艺要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空灵”方面,由第六段“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可总结出文艺要指示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境,由第八段“超凡入圣”“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可总结出文艺要高于生活,有创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使粗犷的大山增添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溜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朝廷重臣韩侂胄及其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817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诗句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揣摩朱熹在人生最后这几年里的心态,寻找一个人如何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的答案。今天,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内心的强大源自于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孕育着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宋淳化年间,构亭山上,曰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

我无意于臧否56年前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的这个“壮举”,也许的确是当时条件下发展民生的需要;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庆元党禁解除之后,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从元、明至清,又出现了像张以宁、余正健、曾光斗这样的人物。

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不时在书院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动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从中我们看出,进入新世纪的古田,依然有人在缅怀朱子当年泽溉桑梓的功绩,思慕其高尚坚忍的品格,赓续这源远流长的文脉。

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朱熹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影响?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6)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______________,仁之端也。(《孟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寄浅于深,委婉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数谢病居家。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诰敕。

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

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具仪。珤乃上疏,奏入,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迂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幞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珤上疏力谏,不  报:回复    B. 复改掌詹事府,诰敕  典:主管

C. 具仪             趣:趋向    D. 迄嘉靖          季:末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珤正直敢言,不畏帝王,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世宗是想让他在“大礼”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保持一致,但石珤据理力争,皇帝大失所望。

B. 石珤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他谢绝请托,维护朝纲。世宗时,小人当道,朝政混乱,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后,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

C. 石珤忠心为国,他多次力行王道,以淡泊之心境处理政事,明辨忠恶,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

D. 石珤弃官归养,身无长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是奸党,石珤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所带的行囊仅仅装了一车,京城百姓都觉得很诧异。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2)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

4.根据文中石珤入仕嘉靖一朝的经历,概括当时嘉靖帝的特点。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则小故事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渐渐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A. 老人的智慧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B. 换一个角度,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C. 人生的遭际往往能决定人的心情好坏。

D. 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要心怀悲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