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

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已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

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

    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

    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

    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

    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

    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 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 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

    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

    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

 

1.B 2.C 3.C 【解析】选文介绍了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文段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三道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第1、2小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细致的程度,较为容易。第3小题侧重考查对整体文意的理解。总的来说,整体设置较易。 1.解答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与原文相关的句子仔细比较。B项,原文是“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他们”指代的是古人而非当代学者。 2.“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 3.“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颠倒了因果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洛阳小伙到郑州打工,将包裹落在公交上。乘客捡到后交给车长,车长打开包裹查看失主联系方式,一张信纸出现在眼前:“给你钱,你不要,晚上放你包里了……儿子千万记住,在外干活安全第一,哪怕你不挣钱,全家只要你平安!”小伙子来找包裹,看到母亲的信和300元零花钱,在寒风中不停流泪。小伙子取回了包,他母亲这番话也温暖了众多网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关于“土豆翻身当主粮”的图画材料,请你阅读此图后,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1)土豆能当主粮的优势有哪些?(不超过30字)

(2)土豆要进行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柴爿饭,就是由铁镬用劈成片的木柴烧煮而成的米饭,松软有致,口感可人。过去,现在不多见了,难得能吃到。那天我盛了一大碗,大快朵颐。农家乐店主告诉我说,其实柴爿饭最好吃的还是镬底的饭焦,因铁镬散热慢,镬底不退火,经过闷煮,,焦黄酥脆,嚼之喷香。如今,而是用电饭煲之类的电器,哪来的饭焦。饭焦的香韵只能是美好记忆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面孔》这一部以小见大、由“面子”到“里子”的文化百科全书,开始掌握到了“走心”的诀窍。《中国面孔》第三季从明星嘉宾的选择还是问答环节的设置都符合年轻人的胃口,这无疑是当下收视主力人群发出的一次强力号召。让新生代在熟悉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正是文化综艺追求的目的。

 

A

刚刚

/

因而

屡次

B

渐渐

无论

进而

应当

C

稍微

只有

/

或者

特意

D

/

不管

或许

即将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在2016年“公民道德宣传月”中取得了很大成就,是由于全社会成员共同关注并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结果。

B. 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否,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C. 巾帼原本是古时贵族妇女在祭祀大典时佩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珍贵头饰,其上往往装缀着金珠玉翠。

D. 城镇化自从采取了逐步扩展的方式,城中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需要从基层社区的土壤中由下到上地建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