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庭梅野鹤 程习武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的皑皑白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庭梅野鹤

程习武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耀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去了,墙边的清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茂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火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中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梅庭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荒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深思。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天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

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有雪花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就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了。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于尘俗之外,这哪里还有半点野鹤之风?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 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 ?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拊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苏梅庭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一代名家。

1.选出对这篇小说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     

A.小说巧妙运用意识流手法,采用辐射式结构,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在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

B.小说中县太爷的形象正与苏庭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们不同的追求。

C.小说的结局含义深刻,让读者明白真正的艺术家要耐得住贫困和寂寞,要献身艺术的精神。

D.小说采用象征手法,如窗前的老梅就象征苏庭梅的品格,且与他的名字“庭梅”相照应。

E.小说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蔑视权贵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赞扬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小说多次写“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小说在刻画苏庭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对苏庭梅最后拒绝知县邀请的选择,有的人认为他做的正确,也有的人认为失去了一个好机会,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1.C D 2.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代表人生追求的另一条路——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②借写“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梅庭的眼中起起伏伏”,写苏庭梅出仕与隐居的内心斗争。③借此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①品行高洁。只求自己的心意品格自己知、天地知,不求功名利禄,献身艺术。知县三次上门,他曾有过动摇,但最后仍然拒绝,显示他献身艺术的决心。②才华横溢,志趣高雅。他的画和诗才名远播,才气无匹,以致知县上门邀请他做官;他家中虽穷,但庭院中清竹老梅都显示他高雅的志趣。③善良正直。虽家中一贫如洗,但安于贫贱;在正直的知县上门之前,他从未有过做官的念头,最后动摇也是因为妻子儿女饥寒着想。 4.我认为苏庭梅的选择是正确的。①苏庭梅是以诗画方面的才华出名的,他在政治管理方面也许缺乏经验;②苏庭梅一直隐居乡里,志趣高洁,重情义名节,或许难以适应勾心斗角的官场;③苏庭梅的才华在书画方面,隐居乡里,避开尘世喧嚣,使他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最后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④他最好的朋友反对他进入官场,也可看出他不适应官场生活。 我认为,苏庭梅失去了一个好机会。①苏庭梅本人才华出众,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服务;②知县是个正直廉洁的好官,对他又非常欣赏,三次登门邀请,可见对他的信任,这是他从政的良机;③家中妻子儿女饥寒交迫,从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说,他应该让妻子儿女衣食无忧,尽责任。④艺术要与生活结合,从政也许能开阔他的艺术视野,使他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常用方法:通读全文,归纳梳理,概括提炼。根据题干要求,本题只要找出对这篇小说分析、鉴赏正确即可。A项没用意识流手法,也不是辐射式结构。B项不是“形成鲜明对比”。E 项没有“蔑视权贵”的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的用意,其实就是考查它的作用。通常所选取的内容多为文章开头段、中间承上启下段和结尾的总阶段。应从段落的内容、段落的结构位置、读者阅读等角度展开答案。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照应题目,概括全文内容,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调某项内容,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作为文章的线索,补充说明相关内容,多角度展现传主形象,使文章结构多样,丰富主题意蕴。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本题知县的青纱小轿代表人生追求的另一条路——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借写“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梅庭的眼中起起伏伏”,写苏庭梅出仕与隐居的内心斗争。借此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形象概括分析题。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也可以找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首先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然后找描写苏庭梅的句子,苏庭梅的外貌、动作,他人对苏庭梅的评价,环境对苏庭梅的衬托。如“只求自己的心意品格自己知、天地知,不求功名利禄,献身艺术。知县三次上门,他曾有过动摇,但最后仍然拒绝,显示他献身艺术的决心”“他的画和诗才名远播,才气无匹,以致知县上门邀请他做官;他家中虽穷,但庭院中清竹老梅都显示他高雅的志趣”“虽家中一贫如洗,但安于贫贱;在正直的知县上门之前,他从未有过做官的念头,最后动摇也是因为妻子儿女饥寒着想”等,概括为品行高洁、才华横溢、志趣高雅、善良正直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书评题目设题,探究它的深刻意蕴。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本题探究“对苏庭梅最后拒绝知县邀请的选择”做法的理解,可以从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情感主旨、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创作态度、创作意图等方面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从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角度探究。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分析,如我认为,苏庭梅失去了一个好机会。苏庭梅本人才华出众,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服务;知县是个正直廉洁的好官,对他又非常欣赏,三次登门邀请,可见对他的信任,这是他从政的良机;家中妻子儿女饥寒交迫,从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说,他应该让妻子儿女衣食无忧,尽责任。艺术要与生活结合,从政也许能开阔他的艺术视野,使他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阐明后世的人要以秦亡为教训,不能再让后世人为他们哀叹的名句是:“ ___                __    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声、色两个方面生动勾画出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图景的名句是:“____             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哲理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古代的一种兵符借指将帅。

1.与《雁门太守行》相比,本诗描写戍边将士的角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乔维岳,字伯周,陈州南顿人。治《三传》。周显德初登进士第,授太湖主簿。四年,迁平舆令。开宝中,右拾遗刘稹荐其才,擢为太子中舍、知高邮军,改殿中丞。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会盗起仙游莆田县、百丈镇,众十余万攻城,城中兵裁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维岳挺然抗议,以为:“朝廷寄以绥远,今惠泽未布,盗贼连结,反欲屠城,岂诏意哉。” 承矩等因复坚守,既而转运使杨克让率福州兵破贼,围遂解,诏褒之。

归朝,为淮南转运副使,迁右补阙,进为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罹覆溺。维岳规度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运舟所至,十经上下,其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时坏失粮,纲卒缘此为奸,潜有侵盗。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县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

尝按部至泗州,虑狱,法掾误断囚至死。维岳诘之,法掾俯伏,且泣曰:“有母年八十余,今获罪,则母不能活矣。” 维岳悯之,因谓曰:“他日朝制按问,第云转运使令处兹罪。” 卒如其言,获免;维岳坐赎金百二十斤,罢使职,权知楚州。迁户部员外郎。代还,为度支判官,转本曹郎中,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怀州、沧州。

考课京朝官,召还。属真宗以寿王尹京,精择府僚,留为开封府推官。或言维岳在淮南,决狱不平允,左右有知其事者辨之,太宗特加赏异。储闱建,兼左谕德,转太常少卿。京府事繁,维岳评处详敏。有王陟为司录,真宗亦称其明干。及践祚,即命维岳与毕士安权知开封府,拜给事中、知审官院。维岳体肥年衰,艰于拜趋,陈乞外迁小州。上嘉其静退,特授海州刺史。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

B.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

C.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

D.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即考中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考课,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一般由中央县级及 官”进行考核,也包括对县属官吏的考核

C.储闱,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太子居住的宫殿也称“东宫”“春宫”“梓宫”等,故太子也称“东宫”等。文中“储闱建”即指封立太子。

D.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即皇位。古代帝王登临有多种称呼,如践祚践位即位登上帝位践极登帝位 、登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维岳为人好学,曾研习《春秋三传》,考中进士,接连升职。开宝年间,由于右拾遗刘稹举荐,又被提升为太子中舍、高邮军知军,后来又殿中丞。

B乔维岳爱护百姓,临危不惧。太平兴国三年,朝廷就起用乔维岳为泉州通判掌管郡中日常政务盗贼起事,攻打城池,形势危急。其他官员主张逃走乔维岳挺身抗议,最终城池被保全。

C乔维岳富有同情心。在任淮南转运副使时,曾经巡察到泗州,发现法官误将一名囚徒处死乔维岳责问他,法官哭诉有老母,乔维岳很同情他,就为他出主意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结果他因此被罚金。

D乔维岳断案敏捷、考虑周到,真宗很欣赏他但他年老之后身体肥胖,行礼不便,就请求到外地小州任职。皇上认为他谦虚退让,特别授任他为海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寄以绥远,今惠泽未布,盗贼连结,反欲屠城,岂诏意哉。

2)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县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中国古代钱币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国古代钱币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摘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并体现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B.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见证。

C.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从铸造、印刷,甚至是从对外文化交流上,古钱币都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D.钱币是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发生的产物与象征,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铸外郭是从汉代五铢钱开始采用的一种铸币技术,该技术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B.钱币中所蕴含的“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人处事原则、行为规范、风水习俗等均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重要元素。

C.印制在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少数名族的文字,故一部钱币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全。

D.为了适应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需要,从秦以后,小篆经过了垂针篆、薤叶书、玉筋篆等一系列变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以及十进位的实行,故而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

B.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反映在钱币的铸造上,一般钱币多铸有两种以上的书法。

C.为满足流通和防止伪造的需要,钱币无论是铸造还是印刷,都必定采用最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故钱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D.中国古代铸造钱币为外圆内方并非偶然,这样的形制实际上是古时候人们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等的体现。

 

查看答案

阿里巴巴能打开石门,是因为他知道“芝麻开门”的密语;烹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为他练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诀窍;演员能成功诠释某个角色,必然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深刻的领会。对于人生的考验,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关密语”?

要求:请以“通关密语”为题,在成长的过程写下你的体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