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孔雀东南飞》,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各组多义词中,对意义相同的两项判...

根据课文《孔雀东南飞》,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各组多义词中,对意义相同的两项判断正确的是(  )

①a.儿已薄禄b.嬉戏莫忘c.黄泉下见d.会不从许

②a.相常日稀b.君既若录c.渐愁煎迫d.府吏丁宁

③a.阿母媒人b.多后世人c.家来贵门d.家事夫婿

A.①bd ②bd ③cd    B.①ad ②cd ③ac

C.①ac ②ad ③bd    D.①bc ②ac ③bc

2.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报府  四体康     B于今无会  求假暂归

C.君既见录  流纨素     D妾亦然  诺诺复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赋”的手法,它在诗歌中的作用是提摄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B.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她“严妆”,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其作用是表现其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C.诗的结尾写兰芝、仲卿合葬后的情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

D.这首诗按照刘焦二人的别离、抗婚、殉情的婚姻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4.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2)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1.A 2.D 3.A 4. (1)(5分)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嫁给太守的儿子)足够是你荣耀了。这样的好郎君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 (2)(5分)我这磐石方正而且厚重,可以稳立千年;你这蒲苇(不过是)一时坚韧罢了,就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解释,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实词浩如烟海但是关键的就108个重点实词。①a,命相;B.d,单指一方;c,互相。②a,见面;B.d,我;c,被。③a,拒绝;b,告诉;C.d,辞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D项“尔”均为“这样”之意;A项“且”第一个副词,“暂且”,第二个连词“并且”; B项“因”分别是名词“机会”;连词,“于是”;C项“若”分别是“如此/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意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准确地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原文作合理化的分析。A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赋”的手法,错。应该是“托物起兴手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重点词语:(1)得分点:否泰(好的坏的)、足以(足够用来),义郎体(好郎君),各1分,句意2分,意思相近即可(2)得分点:且(而且)、纫(坚韧)、旦夕(时间很短)各1分,句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1.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一致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2.选出对文段中划线句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B.作者运用了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中。

D.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绘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3.下列各项中,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表达了作者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孤独和失落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冷落的感受。

C.选文中的句子“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以上两段文字的写景特点是描写细腻,情景交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中学高一年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请你参照示例的形式,为他们拟个社名,并说明理由。

示例:社名:浅草

理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别小看了自己,大地正由小草来装点。

你所拟的文学社名: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师说》)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隙:暇,空闲的时候

B.上高山,入深林,穷 :曲折

C.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 :拨开

D.过湘江,染溪,斫榛莽 :攀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2)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1)攀援而登,箕踞

(2)吾尝终日思矣

C.(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1)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

(2)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4.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