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甲乙两车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甲车在距离乙车前方x0=20m处v1=16m/...

甲乙两车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甲车在距离乙车前方x0=20m处v1=16m/s的初速度,a=2m/s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v2=8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经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1)36m(2)10.5s 【解析】 试题分析:(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距离最大,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v1-at1 = v2 解得:t1=4s 此时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为: 解得: (2)甲车速度减为零的过程中运动的位移为 时间为 乙车运动的位移为x2=v2t2=64m 所以乙车还需运行20m才能与甲车相遇,所以甲乙两车相遇需要的时间为: 考点:追击及相遇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关键抓住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知道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有最大距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应接在     (填直流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           

2)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每隔五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记为图0123点。测得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096 cmx2=617 cmx3=1138 cm,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则小车加速度大小a=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若测得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μ=      

 

查看答案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D.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使结点静止在O位置时,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在保持O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的办法.

                    

                    

 

查看答案

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用砂桶和砂的重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力F;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加速度a。分别以合力F 和加速度a作为横轴和纵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描出如图乙所示的点迹,结果跟教材中的结论不完全一致。该同学列举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1)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低;

3)测量小车的质量或者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过大;

4)砂桶和砂的质量过大,不满足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实验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你认为比较合理的原因可能是 (     )

A.(1)和(3

B.(1)和(4

C.(2)和(3

D.(2)和(4

 

 

查看答案

三角形传送带以1m/s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度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小物块AB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开始下滑,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AB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同

B. 物块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

C. 物块AB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不相同

D. 物块AB到达传送带底端的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悬挂于O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小球A、B处于静止状态。若要使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悬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45°不变,则外力F的大小       

A可能为         B可能为

C可能为      D可能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