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在坐标xOy平面内存在B=2.0 T的匀强磁场,OA与OCA为置于竖直...

如图所示,在坐标xOy平面内存在B=2.0 T的匀强磁场,OA与OCA为置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金属导轨,其中OCA满足曲线方程x=0.50sin y m,C为导轨的最右端,导轨OA与OCA相交处的O点和A点分别接有体积可忽略的定值电阻R1和R2,其中R1=4.0 Ω、R2=12.0 Ω.现有一足够长、质量m=0.10 kg的金属棒MN在竖直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以v=3.0 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设棒与两导轨接触良好,除电阻R1、R2外其余电阻不计,g取10 m/s2,求:

(1)金属棒MN在导轨上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最大值Im

(2)外力F的最大值Fm

(3)金属棒MN滑过导轨OC段,整个回路产生的热量Q

 

(1);(2);(3) 【解析】 试题分析:(1)金属棒MN沿导轨竖直向上运动,进入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当金属棒MN匀速运动到C点时,电路中感应电动势最大,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金属棒MN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为导轨OCA形状满足的曲线方程中的x值.因此接入电路的金属棒的有效长度为: L=x=0.5sin y, 由,得 Im= R并= 解得 (2)金属棒MN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重力、安培力、外力作用,金属棒MN运动到C点时,所受安培力有最大值,此时外力F有最大值,则 ,. (3)金属棒MN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e=3.0sin y,有效值为E有=. 金属棒MN滑过导轨OC段的时间为t t=,y= m,t= s 滑过OC段产生的热量:Q=t,。 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 【名师点睛】解得本题要求同学们能分析出什么时候感应电动势最大,知道金属棒MN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解,难度较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质量为m22kg和m33kg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两者之间有压缩着的弹簧(与m2、m3不拴接).质量为m11kg的物体以速度v09m/s向右冲来为了防止冲撞释放弹簧将m3物体发射出去,m3与m1碰撞后粘合在一起.试求:

(1)m3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使以后m3和m2不发生碰撞?

(2)为保证m3和m2恰好不发生碰撞,弹簧的弹性势能至少多大?

 

查看答案

一质量为m10.5kg的小球A以v02.0m/s的速度和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21kg 的另一大小相等的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它以v10.2m/s的速度反弹。求:

(1)原来静止小球获得的速度v2大小;

(2)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E。

 

查看答案

同学们在研究传感器特点时,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研究快速变化力的大小,实验时,把图甲中的小球举高到绳子的悬点O处,然后让小球自由下落.用这处方法获得的弹性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线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t1、t2时刻小球速度最大

B.t2、t5时刻小球的动能最小

C.t3、t4时刻小球的速度相同

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温度传感器是对温度敏感的元件,它将感受到的温度信号转变成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从而直接反映出其变化.某种材料的R-t图线如下图甲所示.

       (填“”或“不能”)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感应元件

把这种材料制成的电阻和一个电热器串联,如图乙,可达到何种自动控制效果?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为“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已知a、b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半径分别为ra、rb,图中P点为单独释放a球的平均落点,M、N是a、b小球碰撞后落点的平均位置.

(1)本实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水平

C.入射小球每次都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无初速度释放

D.入射球与被碰球满足ma=mb,ra=rb

(2)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需要测量OP间的距离,则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用相应的文字与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

已知氘核的平均结合能是1.09 MeV,质量为m1,氚核的平均结合能是2.78 MeV,质量为m2,氦核的平均结合能是7.03 MeV,质量为m3,中子的质量为m4在某次核反应中,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个核反应质量亏损为

B.核反应方程为H+HHe+n

C.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是17.6 MeV

D.目前核电站都采用上述核反应发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