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材料认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D项符合题意;此时清政府进行了新政,A项错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析下表数据可知1909—1918年武汉对外贸易入超表(单位:两)

A. 帝国主义在1914一1918年对武汉的贸易掠夺加剧

B. 1914—1918年武汉的入超趋势与同期全国入超的缓和趋势适值相同

C. 1914—1918年全国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增加

D. 1914—1918年武汉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减少

 

查看答案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查看答案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 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查看答案

下图是1894年和1913年我国国内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情况。此情况说明

A. 机器棉织业成为主流

B. 传统棉织业仍占主导

C. 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D. 政府压制近代纺织业

 

查看答案

(题文)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