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1)“三公”或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 【解析】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反映的制度是“三公”或三公九卿制。第二小问,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所以设立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制约相权,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则会努力工作,尽量去挑丞相的毛病,结果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的大意是:天下事务繁多,不能一人独断,应交由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筹划,这样事情才能办的稳妥。反映了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第二、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作用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宋代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丞相。 (4)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问题和内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直至被废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1)依照例子填空。例: A.皇帝制度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3)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在政治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查看答案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皇帝信玺”右:秦朝主要郡所示意图。

材料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他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各自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