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A. 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
B. 持久抗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C. 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理论的研究
D. 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A. 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B. 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 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D. 其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了当时他
A. 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 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 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 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 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 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有学者认为中国唐代存在一批非洲黑人,理由是唐诗中有大量黑肤“昆仑奴”的描述,比如《昆仑儿》就突出了他们从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裸等特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很难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用唐诗考证昆仑奴的来源地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
C. 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据此可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
D. 应该先判定该类唐诗的类别,如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则可推论昆仑奴大多为非洲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