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治地”是指种植经济作物,这种种植是面向市场而进行的,是农业商品化发展的体现,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改田治地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不能体现“重农”思想加强,故C项错误;传统性农业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田的减少不能反映传统性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B.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查看答案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 人口众多    B. 市民殷富    C. 商业繁荣    D. 雇佣关系出现

 

查看答案

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地区

河南道

河北道

剑南道

山南道

江南道

比重

30.21%

25.73%

14.55%

14,23%

9.04%

 

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 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    B. 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 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 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查看答案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 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B.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 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D. 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