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A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长时间影响着世界局势,德国也因为战后美苏对峙而分裂为西德和东德。所谓“2+4”会谈即东德、西德同美国为首的美、法、英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谈判,推动两德统一。这一会谈正是战后两极格局的体现。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排除B。题干中表述的会议正是推动两德合并的会议,故两德已完成合并的表述错误,排除C。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3年6月,陈云做出重要谈话:“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陈云得出上述认识的有利的形势变化是

A.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经济实力大增

B. 中国外交战线取得重大胜利

C. 党和国家领导人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

A. 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 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 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 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俾斯麦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而到1890年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A.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B.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C. 皇帝和宰相共治天下

D. 宰相己经形同虚设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民指责它不是用墨水所写,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后,废除了这一酷刑,规定除杀人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处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权提出控告。这一变化体现出

A. 雅典公民实现了人人平等

B. 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局面

C. 古雅典对人权的尊重

D. 雅典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查看答案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