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 A. 尊儒崇经 B.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

A. 尊儒崇经

B.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 学穿汉服

D. 学说汉话

 

B 【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图片无法体现鲜卑人尊儒崇经、学说汉话,排除AD;C无法体现“乐俑”,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A. 柳体

B. 颜体

C. “魏碑”体

D. 宋体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 北魏农业发展

B. 北魏手工业发展

C. 北魏商业发展

D. 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B.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D. 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和思想领域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鸿,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柞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三1917年蔡元培演讲宗教信仰,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其中提出科学无法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只能靠哲学解决。当时在日留学的许崇清发文反驳:“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然后他简要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就此成为中国介绍狭义相对论第一人。1920年蔡元培对爱因斯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