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祖宗创立基业50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忽必烈幼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常与汉族知识分子讲论圣道决心仿效李世民“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蒙哥汗命他主管漠南汉地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中原文明。即位后他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据《元史·世祖本纪》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

 

(1)原因:元朝建立,国家统一;蒙古旧制不适应统治需要;忽必烈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及接触。(6分) 措施:重视内地;以农立国;实行官僚政治(行省制);力主政在得民。(3分) (2)建立元朝,禁止屠城,为巾华文明的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1)依据材料可知,忽必烈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汉族知识分子接触较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在蒙哥汗在位期间主管漠南汉地,对中原文明的认识和仰慕进一步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忽必烈即位时蒙古基本上已经完成对国家的统一,随着国家面积的扩大,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在向其他被征服地区传播时由于其相对落后而遭遇极大的困难,蒙古人沿袭的蒙古旧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国家统治的需要,因此忽必烈才推行了改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可由材料得知,忽必烈即位后改变了太祖划居庸以北为内地的做法,将漠南汉地视为内地,作为国家的根本所在。同时禁止征服战争中的屠城行为,在农业方面“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说明其奉行了与蒙古游牧习俗不同的以农立国政策,目的在于获得人心的支持。同时改革蒙古原旧制,参考唐、宋、辽、金的官僚制度建立元朝官僚制度,加强国家的统治。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得出建立元朝,禁止屠城,为巾华文明的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 根据材料“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得出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得出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根据“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得出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忽必烈 【名师点睛】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有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要确立历史人物的时间背景(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测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的衰落,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此外,战后的两个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

由于日本人以“亚洲人的亚洲”为口号,进行宣传,所以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当日本人最后被速交出他们的占領地时,他们故意将武》臂给当地的民族

本人最后被迫交出他们的占领地时,他们故意将武器留给当地的民族主义组织,从而尽可能地使西方的统治难以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最后,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髙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宣言》的号召鼓舞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将宣言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理念付诸实践。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法国革命也导致了很长时间的动荡?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君主独裁和民主政体相互交替,产生了许多没有实质意义的宪法。事实上,《人权宣言》所表达的理念在当时也没有获得直接实施。《临时约法》更是命运多舛,自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权力的运行严重背离《约法》宗旨,至1914年被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仅两年。

——陈思林《近代人类争取民主的历程》

材料二   《临时约法》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效法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推动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愿望。这一愿望无疑非常美好,但它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脱节的。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周密《宪法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命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命运出现大相径庭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当时应该如何改造旧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颜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杜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枝”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義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任选2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肯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资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期时的中国正在期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村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根据

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