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宣言》的号召鼓舞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将宣言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理念付诸实践。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法国革命也导致了很长时间的动荡?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君主独裁和民主政体相互交替,产生了许多没有实质意义的宪法。事实上,《人权宣言》所表达的理念在当时也没有获得直接实施。《临时约法》更是命运多舛,自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权力的运行严重背离《约法》宗旨,至1914年被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仅两年。

——陈思林《近代人类争取民主的历程》

材料二   《临时约法》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效法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推动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愿望。这一愿望无疑非常美好,但它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脱节的。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周密《宪法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命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命运出现大相径庭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当时应该如何改造旧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1)美国人由欧洲移民组成,封建势力与专制传统薄弱,有尊重法律的传统;广大民众坚决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3分)法国王权思想浓厚,所以《人权宣言》的内容很难得到真正地、全面地实施。(3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十分浓厚,法律意识极其淡薄,人治观念强大。(3分) (2)用革命手段,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实现民族独立;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完成经济近代化;从思想教育上解放国民,在思想上完成国民素质的近代化;民主政治要有法制做保障,以法治国。(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有反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传统;法国有着长期专制的传统,专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欧洲其他国家的干预和法国国内复辟势力的阻挠,增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难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传统思想十分浓厚,人治观念强大。 (2)本题考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改造旧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治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发动了辛亥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发展经济,完成经济近代化;思想教育上:解放国民,在思想上完成国民素质的近代化;法治建设:颁布约法,以法治国。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颜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杜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枝”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義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任选2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肯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资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期时的中国正在期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村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根据

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查看答案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发达国家

C.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